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Liz Zee
导读: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埃博拉病毒可能潜伏在幸存者体内,这些幸存者的检测结果呈阴性,是因为病毒存在于组织内,而不是在血液中循环。埃博拉幸存者可能在感染至少五年后复发并再度引发疫情,需要对以前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防止发生灾难性的疫情。
昨天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名为“Resurgence of Ebola virus in 2021 in Guinea suggests a new paradigm for outbreaks”的文章,分析几内亚今年暴发的疫情发现,这些“病毒库”里的病毒可能会苏醒,并在数年后引发新一轮的感染和传播。

为了追溯几内亚疫情爆发的源头,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名患者的样本基因组,包括16例确诊病例,其中12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爆发通常被认为是病毒从动物宿主“扩散”到人类的结果。但分析显示,几内亚的毒株与2013-16年的毒株几乎完全相同。如果从那时起,病毒就在群体中活跃地传播,那么随着它的传播,就会积累一定数量的突变。然而,2021年在几内亚爆发的病毒只发生了12个基因突变,“远远低于预期...毕竟病毒在六年的时间里人传人”。
负责这项研究的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研究人员Alpha Keita说,这有力地表明病毒源是被重新激活的病毒,这些病毒曾经潜伏在幸存者体内。他告诉法新社(AFP):“这是从宣布疫情结束到病毒死灰复燃之间已知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是一种新范例:上一次病毒流行期间的被感染者所携带的病毒可能是新一次疫情的源头。”潜伏的埃博拉病毒如何以及为什么突然苏醒并使人感染病毒,尽管有一些吸引人的线索,但仍然是一个谜。
有时,幸存者体内的埃博拉抗体会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出现激增——这可能是人体对复苏的病毒所做出的反应。Keita说,大约三分之二的埃博拉幸存者即使在感染五年后仍有较高的抗体水平,但“问题是,如果免疫力下降的幸存者体内的病毒死灰复燃,会发生什么”。

杜兰大学医学院(Tulane University's School of Medicine)的Robert F. Garry表示,这项研究的发现“对公共卫生和埃博拉幸存者的护理有重要意义”。他在《Nature》杂志委托撰写的一篇研究评述中写道:“人类现在可以被列入中间宿主名单,这些宿主会作为埃博拉病毒的长期‘病毒库’,并引发新一轮疫情。”他认为有必要优先安排医护人员接种疫苗,并监测埃博拉幸存者是否有病情恶化的迹象。
Keita希望重新考虑“埃博拉幸存者”一词,不仅包括那些与症状抗争的人,也包括那些可能已经被感染但没有症状的人(即无症状感染者)。他警告说,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可能是疫情爆发的源头。“我们需要对以前的埃博拉患者及其接触者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后续医疗方案,以便我们及时发现以前感染者的病情复发。”不过,他提醒说,为了避免幸存者受到排斥,必须谨慎地采取后续行动,牛津大学全球健康网络主任Trudie Lang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有些人认为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是英雄。然而,如果人们担心这些人会带来风险,他们也可能会被污名化以及受到排斥。”
Lang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称这是“重要的新证据”,并提醒人们有必要支持对COVID-19以外的威胁进行研究。Keita说,这项研究为各种其他研究铺平了道路,包括埃博拉病毒复苏的原因,以及根除幸存者体内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此次几内亚埃博拉病毒的再度爆发是因为埃博拉幸存者体内潜伏的病毒苏醒,虽然有些不可置信,但是之前曾报道过,痊愈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有可能再次感染。这两种情况说到底是同一种情况。
那么,未来新冠病例全球清零以后,是不是也有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呢?就像埃博拉病毒一样,潜伏在幸存者体内,与人共存。幸存者一旦免疫力降低,那么病毒就会趁机复苏,再次传播,体内没有新冠抗体的人便很容易被感染。既然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根除病毒,那么就尽可能的多做防护,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不受病毒的侵袭。幸运的是,目前已经准备为幸存者及其接触者制定长期有效的后续医疗方案了,这样就可以检测幸存者体内潜伏的病毒的情况,最大限度地防止病毒再次传播。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901-9#MOESM2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热门·文章
科学研究
【NEJM】我们该换盐了!里程碑式的研究证明:简单地换点盐每年可防止数百万人死亡
科学研究
【Nature子刊】前所未有的清晰和高速:新的显微镜技术首次记录了100多万个神经元在整个小鼠大脑皮层的活动
基因检测
【Nature子刊】150万规模最大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确定了近600个与反社会行为、酗酒、阿片类药物成瘾有关的基因位点
新冠病毒
【NEJM新冠】世界上最大的新冠疫苗安全性研究结果发布
液体活检
【Science子刊】基于血液样本就可以确定的生物标志物——可预测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
新冠病毒
【新冠续篇】重磅:“迄今为止用于治疗新冠感染最安全的药!”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了!
类器官
【Nature子刊】利用干细胞诱导生成的3D大脑类器官,可精确复制人类大脑
癌症早筛
【Nature子刊】基于血液cfDNA无创肺癌早筛新方法,超高检出率!
类器官
【Science子刊】颠覆!首次3D打印出完整的活体肿瘤,癌症探索迈入“真实”3D时代
基因编辑
【Nature子刊】重磅!叶玉如院士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获得重大突破
癌症早筛
【柳叶刀子刊】颠覆传统检测法,实现前列腺癌早筛新突破
科学研究
【发现】重算诺贝尔获得者1944年维C实验数据,发现要用WHO推荐的2倍剂量
推荐·活动
第三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五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