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2021年05月07日21:24:02 科学 1759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撰文 | Mirror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最近,一篇声称“熟蛋返生孵出小鸡”的文章引爆热搜。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抛开这个“天方夜谭”,以现有技术,熟鸡蛋到底有没有可能返生?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早在2015年就有过熟鸡蛋返生的相关研究报道,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化学奖。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但这其实是媒体的夸大宣传,所谓“熟鸡蛋”在2015年的这篇论文中只是熟蛋清,这项实验的目的也不是把熟鸡蛋变成生鸡蛋,而只是研究如何高效地将变性的蛋白质复性,应用于医疗等领域。


蛋白质是由多肽链(氨基酸连成的长链)连接折叠而成,要发挥特定功能,它需要保持特定的三维结构。然而,多肽链之间的连接(二硫键等)并不太牢靠,加酸、碱或加热都会将其破坏,打乱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周围的蛋白质分子缠成乱麻。鸡蛋清凝固成蛋白就是蛋白质在加热条件下变性的过程。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鸡蛋清加热凝固过程示意图 | 图源: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要逆转这个过程,即实现复性并不容易。生物实验室一般用尿素使变性蛋白质结构变松散,然后经过漫长的透析,等待蛋白质重新折叠复性。而这项2015年的研究将耗时的透析方式改为使用一种涡流装置(vortex fluid device,VFD)。VFD高速旋转产生的剪切力不断拉扯蛋白质,重塑其形态,只需几分钟就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复性。


另外,该实验使用的蛋白并不是普通水煮蛋白,而是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过的蛋清在90℃下煮20分钟后得到的,并且只关注鸡蛋清溶菌酶等几种蛋白质的复性情况。这种方法也无法使所有蛋白质完全复性,其中鸡蛋清溶菌酶活性恢复得比较好,达到了8成以上。


然而,整个鸡蛋的组成远比这复杂,不仅蛋白质种类更丰富,还有核酸、脂肪等等大分子,何况生命不是简单堆砌成的物质,让熟鸡蛋起死回生无疑是无稽之谈。

高烧为什么经常发生在夜里?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很多家长都有孩子常在夜里发高烧的经历。不仅是孩子,有调查显示,医院在晚上接收的成年发烧病患也远比早上多。


白天大家更活跃、忙碌,可能忽略发烧,但人体自身确实也在夜里推波助澜。


虽说我们是恒温动物,但体温也不是绝对恒定的,一天中有1℃内的波动,通常在凌晨4~5点时最低,傍晚4~6点最高。幼儿的基础体温还比成年人略高,晚上容易发高烧也有基础体温添的一把火。


发烧是免疫系统激烈对抗病原体产生的反应,一些免疫细胞在我们入睡后会更积极地工作,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还不成熟,往往反应更剧烈,这也可能引发高烧。


会在夜间加重的不只是发烧,还有哮喘等病症。白天,人体会分泌皮质醇肾上腺激素帮助放松气道、缓解哮喘,但这些激素水平在夜里逐渐下降,导致哮喘加剧。此外,夜晚增加分泌的褪黑素原本起助眠效果,但对哮喘患者而言,它会加重炎症,使呼吸道产生更多黏液,引起呼吸困难

热空气会上升,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却越低?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大家在地理上都学过的基础知识,但我们也知道“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现象,并且高空还离太阳更近,为什么气温不是高处更高呢?


其实“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整个大气层,对大气底层的对流层(tropopause)而言,确实如此。但在更高的平流层(stratosphere)气温则是先稳定后上升。再往上到中间层(mesosphere),气温又开始随海拔升高下降,达到大气温度最低点。而后到热层(thermosphere ),气温又开始上升,甚至能达到上千摄氏度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空气密度(Density)、气压Pressure)、声速(Speed of sound)、温度(Temperature)与海拔(Geometric altitude)的关系 | 图源:Wikipedia


单论空气密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即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越少。但空气本身吸收热量的效率不高,对流层的热源主要是地表。阳光中有很大一部分热量是被地表吸收了,然后辐射到空气中。受热的空气会往上走,但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压变低,不断膨胀,相当于对外做功,需要消耗内能,温度随之下降。


到了平流层上层气温之所以开始上升,是因为它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热量。而空气稀薄的中间层既没有地面提供热量,也没有足够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太阳的短波辐射又先被上面的热层吸收,于是温度又开始下降。在热层气温快速上升则是因为它受到了很强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连气体分子都处于电离状态。

鼻孔为什么要有两个?


熟鸡蛋可能变回生鸡蛋吗?| 趣问万物 - 天天要闻

图源:Pixabay


许多器官都是成对的:两只眼睛能让我们感知景物的深度,形成立体图像;两只耳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声源的位置;那么两个紧挨着的鼻孔又有什么意义呢?


神经科学家发现这能扩大我们的嗅觉范围。往期我们提过,两个鼻孔是轮流工作的,每过几小时就换一个鼻孔主导,另一个鼻腔内壁膨胀,通道缩小,限制气流通过。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找来了20位健康的志愿者,让他们闻香芹酮辛烷的混合气体,每次只用一边鼻孔。结果大多数志愿者在用主导的畅通鼻孔闻气体时,闻到的香芹酮味更浓,而用另一边不太畅通的鼻孔闻气味时,他们闻到的辛烷味更浓。


人体对香芹酮吸收快,对辛烷吸收慢。堵塞的鼻孔可能放慢了气体流速,允许辛烷在鼻腔内停留更长时间,更充分地感知它的气味。


两个鼻孔,一通一堵,快慢结合,赋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嗅觉体验。

不过瘾?关注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网打尽!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