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2021年03月22日02:42:02 科学 1859

上个世纪40年代,世界多地,特别是美国上空,经常会出现不明飞行物(UFO),为了搞清楚它们究竟是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正式开始了地外文明的搜索计划,一开始,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只需要10-20年的时间,人类就可以揭晓真相,但是很遗憾,如今60年过去了,却仍然毫无进展。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NASA提出未来外星文明搜索新计划

一直到今天,人类对于外星文明的搜索从未停止,前段时间,NASA结合了多年来的科研发现,以及过去在寻找地外生命过程中,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有趣猜想,重新整理了一份未来外星文明搜索的新计划。

而根据美国权威科学杂志《宇宙学报》上的文章,NASA认为,可能外星人早已经到访地球了,而且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并不需要去太阳系之外的世界寻找,可能答案就在我们的太阳系之中。

NASA计划,未来对太阳系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争取不放过太阳系中每一个天体,这样,就可以从中筛选和辨别出到底哪些天体疑似“人造物”,看看它们中的哪一个是外星文明发射到太阳系的探测器。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NASA相信,尽管对于现阶段的人类来说,想要离开太阳系,甚至大规模离开地球还很难,但是,那些比人类提早诞生的外星文明,却可能早已经拥有了穿越银河系的能力,这意味着,可能早在很久之前,可能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这些外星文明的探测器,就已经来到太阳系了。

NASA的研究者称这些为“宇宙足迹”,认为很可能是广泛存在的,人类要做的,只是重新寻找技术特征,通过大数据分析,最终锁定目标。如果真的找到了“宇宙足迹”,即使仍然没有和外星人取得联系,这也意味着,宇宙的文明绝对不止我们一个。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此外,还有上世纪60年代,著名科学家戴森提出的“戴森球”,尽管这是一种假想中的文明产物,但是,NASA认为,对于比人类高级的外星文明来说,他们的确是需要更多的资源,而母星的资源,也才是最值得开采和应用的。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人类之所以发展比较慢,是因为人类一直过度依赖传统资源,一直没有办法彻底普及和应用新型能源,比方说核聚变能源,这也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有限,而且传统资源也无法促使我们短期内快速发展。

所以,如果未来有一天,人类的望远镜可以在宇宙的其它星球周围,发现“戴森球”,或者是大量的“人造天体”,那么不用怀疑,那里可能就已经有一个文明存在了。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人类真的应该寻找外星文明吗?

尽管人类多年来毫无进展,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过去的所有研究都是为现在和未来铺路,而且鉴于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NASA认为,大约再过几年,人类就可以找到外星生命了。

不过,这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人类真的应该去主动寻找外星文明吗?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他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宇宙黑暗森林法则。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宇宙中文明数量很多,但是没有文明愿意暴露自己。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可能除了人类之外。当100多年前人类发明无线电的时候,人类的信号就已经传出去了,如今,距离地球直径100多光年之内的星球上,如果存在着外星文明,那么,他们可能早都接收到了人类文明发出的信号。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同时,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主动去联系外星人,这就导致人类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局面。当其他文明都在三缄其口的时候,我们却在宇宙中大声呼唤:我们在这,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宇宙比作是一个大房间,每一个文明都是彼此之间不相识、不清楚底细的陌生人,当人类进入到这个房间后,人类首先应该做的,是察言观色,然后找到一个安全的角落,先默默观察一阵子,而不是一进门就主动去寒暄说话。

NASA科学家:外星文明或早已到访地球,探测器仍留在太阳系 - 天天要闻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类过去几十年来搜索外星人的方式,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战略性错误,这可能会将人类陷入到巨大的危险之中,目前我们只能期望:发现我们的那些外星文明,对于我们并没有抱有歹意,你认为呢?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38.10米!我国在建海拔最高拱坝取出世界最长“芯” - 天天要闻

38.10米!我国在建海拔最高拱坝取出世界最长“芯”

5月11日,我国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大坝成功取出一根长度38.10米的混凝土芯样,打破了国内外同类坝型大坝取芯长度纪录。混凝土取芯是检查大坝浇筑质量的重要手段,芯样的完整性和长度是关键指标。本次从大坝17号坝段取出的芯样总长38.10米,相当于12层楼高,直径245毫米,一共贯穿了12层水平施工缝...
今晚,辰山植物园上演金庸“武侠大戏”,尽赏“味觉盛宴” - 天天要闻

今晚,辰山植物园上演金庸“武侠大戏”,尽赏“味觉盛宴”

佛跳墙、油爆虾、北京烤鸭……您听饿了吗?这可不是在饭店点餐,而是“乐起江湖 交响人间”的开场演奏《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5月11日傍晚,“2025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进行到第二天,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执棒下,以武侠主题与中国厨房的烟火气结合,展现了交响乐的本土化表达。当暮色将草地染成琥珀色时,舞...
石学敏院士逝世 - 天天要闻

石学敏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石学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1日1时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视频截图石学敏出生于1938年6月,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他生前是天...
流动的空气 vs 静止的空气 - 天天要闻

流动的空气 vs 静止的空气

空气在静止状态下(无流动,即“没有变成风”时)确实是热的不良导体,甚至可以作为天然的“保暖材料”。这一特性与其物理结构和热传递机制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一、空气的导热性:为什么静止空气保温? 1.
25亿元!光学级高分子新材料生产项目落地成都彭州 - 天天要闻

25亿元!光学级高分子新材料生产项目落地成都彭州

5月11日,红星新闻记者获悉,光学级高分子新材料生产项目正式落地成都彭州经开区。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采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锁江院士团队独立开发的连续本体聚合法生产技术,其核心产品光学级高分子新材料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通过分子结构与工艺优化,实现光学纯度99.99%、透光率...
繁星入海!温州进入爆发期,就在… - 天天要闻

繁星入海!温州进入爆发期,就在…

【来源:温州晚报】新闻荐读你见过星河散落大海吗 当夜幕降临 被大海环抱的岛屿上 泛着星点蓝光的海浪拍打礁石 莹润灵动 如梦似幻 上演着一场名为“蓝眼泪”的自然奇迹在瑞安北麂岛海域 就能追到这样的“荧光海”!
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在京开幕 千余种月季亮相 - 天天要闻

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在京开幕 千余种月季亮相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艳刚)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开幕式11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举行。开幕式上,AI数字人“小妙月”惊艳亮相,《北京月季宣言》首次发布,千余种月季亮相主场地京西月季洲。据了解,国际月季大会由国际园艺学会(ISHS)主办,每四年一届,是全球月季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会议,40年来第一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