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年68岁,退休后生活悠闲,但最近他总感觉不舒服:胸口时常发闷,稍微运动就气短,晚上还手脚冰凉。
老伴看着他坐立不安,劝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却没有什么大问题。朋友推荐他去找小区里的李老中医。
李老中医仔细把脉后问:“老张啊,是不是最近有心事?还有,吃饭是不是老喜欢凉的东西?”
老张点头:“是啊,儿子工作不顺心,我这老父亲心里也堵得慌,前阵子天热,我几乎每天都吃冰西瓜。”
李老中医笑着说:“你的问题在‘堵’,气堵了,血也有点滞,再加上湿气、寒气侵袭,身体就不通了。别担心,我教你几招,把身体的‘堵’都通一通!”
中医讲究“通”,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生活中,气堵、血堵、湿堵、寒堵、热堵是常见问题。中医通过饮食、按摩和调理能有效改善这些问题。
一
气堵了——调畅气机,远离胸闷烦躁
气堵症状:气为生命的根本,当气机运行不畅时,身体会发出信号,比如胸闷、胁肋胀痛、爱叹气,甚至伴随食欲减退、心情郁闷等。
推荐食疗:橘皮玫瑰粥
材料:橘皮5克、玫瑰花3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
做法:
- 将橘皮和玫瑰花用清水稍泡洗净;
- 粳米和红枣洗净后,加适量水煮粥;
- 粥快熟时加入橘皮和玫瑰花,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此粥能疏肝理气、舒缓情绪,尤其适合情绪不畅或压力大的人群。
按摩穴位:太冲穴
位置:足背,第一、二趾骨间凹陷处。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3-5分钟,配合轻揉,力度适中。
作用:能调畅气机、舒肝解郁,缓解胸闷、胁痛的症状。
二
血堵了——活血化瘀,身体更轻松
血堵症状:中医认为血行不畅会导致瘀堵。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干燥、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
推荐食疗:桃仁粥
材料:桃仁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
- 桃仁洗净,用刀稍稍捣碎;
- 粳米洗净,加桃仁一起煮粥;
- 粥熟后加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此粥能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尤其适合血瘀体质人群调理气血。
按摩穴位:血海穴
位置:大腿内侧,髌骨内缘上方约两横指处。
方法:用拇指按压血海穴3-5分钟,每天1-2次。
作用:疏通血脉、改善气血瘀滞,有助缓解女性月经不调及手脚冰凉问题。
三
湿堵了——祛湿排浊,轻身健体
湿堵症状:湿气为万恶之源,湿堵会引发头重如裹、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及腹胀等不适。
推荐食疗:薏米红豆汤
材料:炒薏苡仁30克、赤小豆20克、茯苓15克
做法:
- 所有材料洗净后,加足量清水;
- 用小火煮1-2小时,煮至豆软汤稠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尤其适合湿气重、易疲劳的人群。
按摩穴位:阴陵泉穴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方法:用手指按压3-5分钟,按压时稍用力,感到酸胀即可。
作用:健脾化湿、祛除体内湿气,缓解身体沉重感。
四
寒堵了——驱寒暖体,健康过冬
寒堵症状:寒气入侵会导致经脉不通,表现为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畏寒怕冷等。
推荐食疗:苏叶姜茶
材料:鲜紫苏叶5克、生姜3片、红糖适量
做法:
- 紫苏叶、生姜洗净后加水煮沸;
- 出锅前加入适量红糖,趁热饮用。
功效:散寒解表、温中和胃,特别适合寒性体质者。
按摩穴位:大椎穴
位置:颈后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
方法:用热毛巾敷大椎穴或手指按压,每次5分钟。
作用:疏风散寒、活血通络,缓解寒性引发的不适症状。
五
热堵了——清热降火,身心舒畅
热堵症状:热堵常见于易上火体质的人群,表现为咽干口苦、心烦易怒、便秘等。
推荐食疗:三根汤
材料: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葛根10克
做法:
- 材料洗净后加水煮成汤;
- 代茶饮用,每天1-2次。
功效:清热生津、解毒利尿,适合因热性体质引发的不适。
按摩穴位:曲池穴
位置:肘部外侧,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方法:拇指指腹按压曲池穴,稍用力,约3分钟。
作用:清热解毒、改善上火症状。
六
中医提醒: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通过调理饮食、按摩穴位等方法,身体的气、血、湿、寒、热“堵”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身体出现明显或持续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不要盲目自治。
健康养生,从日常“通”开始!
来源:青岛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