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和脑血管病是同一回事吗

中风又名卒中,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临床表现以突出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多由忧思恼怒、气血逆乱、痰热内壅、肝风旋动所致。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变化迅速的风特性相似,所以古人以风类比,名为中风。

据上述,中医学的“中风”,通常就是指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我国古代医学家对本病早有认识,最早书成于2000年前的《内经》,其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节段即有记载。如卒中昏迷期称之为“扑击”、“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期间有称“偏枯”、“偏风”、“痱气”等。《灵枢.九宫八风》篇谓:“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所指“击仆偏枯”即为中风。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谓:“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详细。汉代以后,历代医学家对中风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