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肠息肉,听起来像是某种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甚至有人以为它只是肠道“长痘痘”。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肠息肉是肠道内壁上多余“长出”的组织增生,有些确实没什么威胁,但有些则像一颗定时炸弹,稍不注意就可能恶变成肠癌。
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超过150万新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而大多数肠癌的起点,正是那些早期被忽视的肠息肉。
但问题是,肠息肉早期并没有很明确的症状。很多人可能毫无感觉,只是在体检或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然而,机智的身体并不会让这些“小麻烦”毫无踪迹地藏身。即便它不直接闹腾,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会间接发出求救信号,提醒你肠道出了问题。
以下就从科学角度出发,揭示3个可能暗示肠道息肉的身体部位,它们各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耐心解读或许能让你提前识别风险。
1. 腹部:疼痛和胀气是肠息肉的“影子信号”
肠道有息肉,腹部自然是最直接的“反馈中心”。不过,肠息肉本身并不会像胃炎那样疼痛难忍,它更多是通过腹胀、隐隐作痛等“低调”的方式提醒你。
尤其是肠息肉长得较多、较大,或者靠近肠道狭窄处时,更容易引发局部肠壁的刺激或梗阻。
从科学上讲,肠息肉对腹部的影响与肠道蠕动密切相关。
健康的肠道像一条“高速公路”,食物残渣在消化酶和肠道菌群的配合下快速前行,而息肉的存在就像“交通障碍”,可能使肠道通行变得不那么顺畅。
长期来看,这种局部阻碍不仅会导致食物残渣堆积发酵,产生气体引发胀气,还可能造成轻微的肠痉挛,表现为腹部隐痛。
有研究指出,在50岁以上的患者中,超过35%有不同程度的肠息肉,而这些患者中近一半在早期曾报告过腹胀或间歇性腹痛的症状。
不过,由于这种疼痛多为轻微的不规则疼痛,常被误以为是普通消化不良,导致很多人未能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疼痛若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或便秘加重,就更需要引起警惕。
尤其是那些长期不规律的腹部隐痛,很可能是肠道息肉逐渐增大甚至恶化的信号。如果忽视这种早期警告,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
2. 排便:粪便的“语言”藏着息肉的秘密
说到肠道问题,排便习惯显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线索。肠道息肉虽然“长在肠子里”,却会对粪便的外观和排便的顺畅程度产生明显影响。
可以说,粪便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它的变化或许比腹痛更早泄露息肉的存在。
首先,肠息肉会影响肠道的管腔通畅性。
小型息肉可能不会明显阻碍粪便通过,但较大的息肉,尤其是靠近直肠或降结肠部位的息肉,可能会导致粪便变细,甚至出现“铅笔状粪便”。
这是因为肠腔被息肉部分占据,导致粪便成型过程中受到挤压。
其次,肠息肉对粪便的颜色也有潜在影响。当息肉较大或表面血管丰富时,容易在排便过程中摩擦出血。
如果出血量少,血液混在粪便里不容易被肉眼察觉,粪便可能呈暗红色或黑色;如果出血较多,则可能在排便后发现鲜红色血迹。
这种情况常被误认为是痔疮,但实际上,直肠和结肠息肉也是导致便血的重要原因。
一项针对20万名40岁以上人群的大规模筛查研究发现,约20%的肠息肉患者在确诊前曾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而这些人中大约三分之一报告过便血症状。
然而,便血也可能是肠癌的早期表现,因此,无论便血量多还是少,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 背部:下腰痛可能是息肉的“远程预警”
背部疼痛,尤其是下腰部的酸痛,乍一听和肠道息肉毫不沾边,但实际上,这种“远程关联”可能更具警示意义。
原因在于,肠道内壁的息肉一旦增大或数量增多,会对邻近组织和神经产生一定的压迫,尤其是靠近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息肉,可能通过“牵连作用”引发下腰部的不适。
从解剖学上看,肠道和腰部共享部分神经网络。
当肠息肉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时,炎性因子可能通过神经信号扩散至背部,导致下腰部出现酸痛感。这种情况在慢性炎症性肠息肉患者中更为常见。
此外,肠息肉如果发展为更严重的病变,例如肠梗阻或肿瘤扩散,也可能间接引起腰背部疼痛。
一些研究还指出,肠道内的微小感染或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免疫激活,这种免疫反应也可能引发下腰痛。
一项涵盖5000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8%的肠息肉患者在确诊前曾报告过不明原因的下腰痛,且这些患者中约20%最终被确诊为较大的乙状结肠或直肠息肉。
尽管下腰痛的成因复杂,可能与劳损、骨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如果疼痛持续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同时伴随排便异常,最好尽早进行肠道检查。
哪些生活习惯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肠息肉的形成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不注意调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生活习惯与肠息肉的关联: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息肉的形成概率。一些研究表明,西方饮食模式(高脂肪、低纤维)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食物残渣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害物质对肠壁的刺激。
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酗酒会对肠道粘膜造成直接损害,增加炎症反应,从而为息肉的形成提供“温床”。
缺乏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稀释有害物质的浓度。如果饮食中过多精制糖类和加工食品,而缺乏全谷物、水果和蔬菜,肠息肉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家族遗传:部分肠息肉与遗传有关,家族中有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通过改变这些不良习惯,结合定期筛查,可以显著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减少其恶变为肠癌的可能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
参考资料
[1]王蕊.肠息肉患者发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