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慢阻肺好多了,痰也少多了!"听到这句话,患者的心里一定像吃了蜜一样甜。
可就在这时,医生又补充道:"挺好,不过要注意别劳累,别着凉!"这句提醒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慢阻肺反复发作,该如何预防?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患者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慢阻肺病情好转的表现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许多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会逐渐好转。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痰量减少,痰的性状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黏稠变为稀白。这说明气道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分泌物减少,排痰更容易了。
除此之外,咳嗽的频率也会降低。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慢性咳嗽,一旦病情稳定,咳嗽次数就会减少,严重程度也会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样会得到缓解,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质量将明显提升。
尽管慢阻肺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综合干预,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一项纳入了1200名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研究表明,经过12周规范治疗,71.4%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咳嗽缓解者占68.2%,咳痰减少者占65.7%,呼吸困难减轻者占58.3%。
二、肺功能受损与活动耐量下降
尽管慢阻肺患者病情好转,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的肺功能已经受损,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受损的肺部组织无法像健康人一样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导致耗氧量难以满足身体需求。
当患者进行一些相对剧烈的活动时,如快走、爬楼梯等,就易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这是因为受损的肺功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也难以及时排出运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潴留。
一项对45名中重度慢阻肺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阻肺组在6分钟步行测试中的步行距离明显缩短,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一些需要大量耗氧的活动,以免引起病情恶化。
三、免疫力低下与并发症风险
慢阻肺患者免疫功能往往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主要与病程长、年龄大、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免疫力低下意味着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能力减弱,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一旦受凉感冒,病毒、细菌就可乘虚而入,加重气道炎症,引发急性加重,影响治疗进度。
据统计,慢阻肺急性加重中,病毒感染占30%~50%,细菌感染占20%~30%。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等,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一项对86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病原学分析发现,46.5%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检出病毒或细菌,其中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达19.8%。
因此,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对慢阻肺患者至关重要。流感季节来临前,建议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这可使流感相关的就诊、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50%~60%。此外,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
除了呼吸道感染,慢阻肺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恶化预后。
定期评估并发症,早期干预,能够有效减缓病情进展。比如说,肺动脉高压可通过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等综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则需要控制容量负荷,纠正缺氧,维持心肌收缩力。
四、春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
春天来了,冬眠苏醒,草木吐绿,大自然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对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春天却是个"多事之秋"。这是因为春季空气中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含量升高,温度、湿度变化较大,易引起气道高反应和炎症加重。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多发于春季。当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气道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引发阵发性喷嚏、流涕、咳嗽、喘息等症状。据统计,我国哮喘患者中,季节性哮喘约占30%,以春秋两季为高发期。
尽管花团锦簇的春天美不胜收,但慢阻肺患者外出赏春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首先要关注花粉预报,尽量避开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其次外出时可佩戴防尘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洁口鼻;最后合理用药也不可或缺,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可减轻过敏反应,稳定病情。
对于反复发作的季节性哮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治疗,即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变应原制剂,诱导机体耐受,减少靶器官反应性,从而预防哮喘发作。
一项纳入8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变应原免疫治疗可显著减少哮喘患者的用药量、症状评分和非计划就诊率。
五、如何避免劳累和着凉
俗话说"春捂秋冻",天气变暖,很多慢阻肺患者就迫不及待地把厚重的冬装收起来,换上轻薄的春装。殊不知,春寒料峭,气温变化无常,一不留神就会着凉感冒,引发急性加重。
陈大爷就吃过这样的亏:"前两天出门散步,感觉太阳不错,就只穿了一件单衣。谁知道刮起了大风,回到家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晚上还发烧了,害得我在医院躺了三天。"
专家提醒,春季气温"忽高忽低",体弱多病的慢阻肺患者一定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受寒。最好准备一件容易脱卸的外套,以便随时调整。
还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一进屋就脱得精光,以免"热屋寒身"。晚上睡觉时,被子也不要盖得过厚过薄,保持舒适的温度最重要。
除了防寒保暖,慢阻肺患者日常生活中还要警惕过度劳累。众所周知,慢阻肺会导致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患者运动耐力大不如前。
如果盲目参与一些强度较大的活动,如登山、跑步等,就容易引起呼吸加快、心慌、大汗淋漓,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急性加重。
那么,慢阻肺患者到底该如何锻炼呢?专家建议,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有氧为主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次持续15~30分钟,呼吸稍微急促但不喘为宜。如果出现胸闷、心慌等不适,要立即停止,休息片刻再继续。
总结
总之,慢阻肺并非"凶神恶煞",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定能驱散阴霾,重拾健康快乐的人生。让我们一起向慢阻肺宣战,用爱与希望点亮前行的道路,让病痛成为人生的注脚,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