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五、如何知道是不是维生素D缺乏,如何诊疗
1、如何诊断
应根据有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及X线骨骼检查。后二者检查对非典型病例及佝偻病分期更有诊断意义。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婴幼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目前存在的症状,症状存在的时间,平时是否有户外活动以及之前接受过的治疗等情况综合分析。根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等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维生素D缺乏症需要根据血清25OHD水平测定。
(一)、血液生化检查
佝偻病、骨软化病活动期血钙可正常或偏低、〔正常2.2~2.7mmol/L(9~11mg/dl)];血磷降低〔成人正常0.9~1.3mmol/L(2.8~4mg/dl)]、〔儿童正常1.3~1.9mmol/L(4~6mg/dl)],钙磷乘积<30(正常 40)。血碱性磷酸酶增高(正常15~30金氏单位),此法是诊断佝偻病常用的指标。近年来提倡骨碱性磷酸酶测定,正常参考值为≤200ug/L。血清中碱性磷酸酶以骨碱性磷酸酶为主,为成骨细胞所分泌,当维生素D缺乏时该细胞活跃,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升高,升高程度与佝偻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佝偻病早期诊断敏感性高。
国内指南建议将血清25OHD<50nmol/L(20ng/m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在50~75nmol/L(20~30ng/mL)则被定义为维生素D不足,<25nmol/L(10ng/mL)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
而大于75 nmol/L(30ng/mL)为维生素D充足。
综合国内的各类标准,血清25OHD水平在50~250nmol/L(20~100ng/mL)是比较理想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
(二)、X线骨骼检查
佝偻病早期仅表现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两边磨角消失,活动激期的典型改变为临时钙化带消失,骨骺软骨增宽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长骨骨干脱钙,骨质变薄,骨质明显稀疏,密度减低,骨小梁增粗、排列紊乱。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恢复期临时钙化带重现,渐趋整齐、致密、骨质密度增加。
骨软化病早期X线可无特殊变化,大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密度下降、长骨皮质变薄,有些伴病理性骨折。严重者X线表现脊柱前后弯及侧弯,椎体严重脱钙萎缩,呈双凹型畸形,骨盆狭窄变形,假性骨折(亦称Looser氏带);可认为成人骨软化病X线改变的特征,为带状骨质脱钙,在X线片上出现长度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的透光带,透光带一般与骨表面垂直。这些透光带常为双侧性和对称性,尤以耻骨、坐骨、股骨颈、肋骨和肩胛腋缘处为典型。
通过骨骼X线片,可以发现婴幼儿骨骼发育不良、骨干弯曲或者潜在的骨折,以及成年人的骨质疏松情况等。
骨密度(BMD)检测: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2、就医
儿童出现佝偻病的相关表现,如持续的烦躁不安、多汗、肌肉无力及骨骼畸形等,应及时就诊。
成人出现腰背疼痛、骨痛、肌肉萎缩无力、手脚抽搐以及跌倒、骨折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3、治疗
该病的治疗以增加日照、补充维生素D为主。
治疗目的为控制病情及防止骨骼畸形,对维生素D制剂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口服或肌内注射途径应因人而异,个体化给药。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维生素D缺乏如何预防
人通过暴露于阳光下、膳食摄入和维生素D补充等途径补充维生素D。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并不多,乳类、蛋黄、动物肝脏(如鱼肝油)和富含脂肪的海鱼(如三文鱼)等含少量维生素D,而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蔬菜和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所以,与其它营养素不同,维生素D在饮食中很有限。阳光中只有波长290~315nm的紫外线B能穿透皮肤,由此将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
1、维生素D缺乏可能的一些迹象
维生素 D 缺乏症已成为我们许多人的健康问题。但是你如果长期出现这些你那种况就应去检查是不是维生素 D 缺乏了。
1)疲劳、2)腰痛 、3)肌肉无力、 4)肌肉酸痛、5)骨骼不适、6)睡眠困难、7)脱发、8)湿疹、9)缓慢愈合的伤口、10)经常生病、11)头晕、12)频繁尿路感染、13)消化问题、14)超重。
2、如何预防
1)围生期孕妇:孕妇进行适当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皮肤通过光照合成维生素D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孕妇的饮食应当富含维生素D、钙、磷、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如鲭鱼、鲑鱼、金枪鱼等鱼类、添加了维生素D的奶制品、豆浆、谷物等。注意妊娠期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治疗,包括低钙血症和骨软化症等。可在怀孕3个月后补充维生素D800~1000单位/天,同时服用钙剂。
2)对于0~18岁的健康少年儿童的预防:
其一,户外光照:保证足够的体育运动,尤其是户外活动时间,平均应在1~2小时/天。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的皮肤娇嫩,户外日晒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光照的面积和光照时间,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还应注意避免阳光直晒,因为阳光中的高能蓝光会对婴儿视力产生不良影响。
其二、维生素D的补充:母乳或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几天后就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单位/天,直到断奶并且每天配方奶或者强化牛奶摄入量≥1。人工喂养的婴儿,在每天配方奶摄入量≤1L时,应通过其他途径的补充保证400单位/天的维生素D摄入量,比如维生素D补充剂。大龄和青春期的儿童,应当维生素D强化饮食和维生素D补充剂相结合,维生素D强化饮食包括维生素D强化牛奶、谷物、金枪鱼等,维生素D补充剂的推荐剂量仍是400单位/天。夏季阳光充足,可以暂停或减少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奶制品摄入不足或者营养欠缺时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和其他微量营养元素。
3)高危人群补充:对于早产儿,应使用母乳强化剂和早产儿专用的配方奶粉,出院后定期随访,并补充维生素D。患儿体重>1500g并且能够接受全肠道喂养时,口服补充维生素D400单位/天,三个月后改成400~800单位/天。
4)孕妇及肥胖人群,维生素D的需要量比一般人更大,需要额外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以防止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
5)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很高,建议老年人常规补充维生素D 600~1000单位/天。有学者认为维生素D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所必需的。
中华医学会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也指出,钙剂和维生素D为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且推荐成年人每日补充200IU维生素D、老年人每日补充400~800IU,而骨质疏松症患者还应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当然,临床上也需注意个体差异,定期监测血钙与尿钙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