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聋,面部麻,原来是听神经瘤“惹事”

2023年05月09日20:39:09 健康 1753

近日,一面写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习斌手上,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字里行间饱含对医务人员的诚挚谢意。患者激动地对习斌说道:“真的非常感谢习主任和您的团队,让我又能听见老伴的唠叨了。”

耳朵聋,面部麻,原来是听神经瘤“惹事” - 天天要闻

据悉,患者是一名68岁张大爷,6个月前感觉右耳听力下降、右侧面部皮肤麻木不适,起初麻木程度较轻,范围小,未予重视,后期麻木范围逐渐扩大至耳前、颞部及颌面部分皮肤,右耳的听力进行性下降,尽管妻子在右边大声说话,依然会出现错误理解,张大爷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提示“听神经瘤”,经多方打听介绍后遂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找到习斌求诊。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验检查,经科室分析讨论,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同意手术后,习斌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全面的手术方案,于2023年4月24日开展手术。术后右侧听力明显好转,右脸麻木消失,面神经功能完全正常,术后第四天便出院。“你们服务周到,治疗效果好,老伴术后恢复得快,这些离不开习主任精湛的医术和护士长的护理团队,太感谢你们了。”患者的妻子说。

耳朵聋,面部麻,原来是听神经瘤“惹事” - 天天要闻

患者MRI结果及病理结果

习斌表示,能充分利用自己精益求精的技术去解除患者的痛苦,看到他们开怀大笑就是我们医者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今后他将不负信任,继续以守护患者健康为己任,不断提升优化诊疗服务水平,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仁医科普:什么是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源自前庭神经鞘膜Schwann(施万)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又叫前庭神经鞘瘤。它虽然叫听神经瘤,但真正起源于听神经的极其少见,占颅内肿瘤的7%~12%。

听神经瘤有哪些症状

早期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现象;

中期: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出现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

晚期:由于肿瘤巨大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可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等。

治疗方案:初诊的无症状性可采取随访观察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随访期间若肿瘤每年〉2mm生长建议放射治疗;体积〉20mm或生长较快者,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手术予以切除。

目前由于听神经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如发现有逐渐性或突发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面部麻木等症状时,建议要找专科医生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取得很好的手术效果,还能很大程度的保留听力及神经功能。

专家介绍

耳朵聋,面部麻,原来是听神经瘤“惹事” - 天天要闻

习斌

中南大学湘雅江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

专业擅长:脊柱脊髓显微手术治疗(椎管肿瘤,椎间盘突出等),各类脑肿瘤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胶质瘤等),脑血管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等)及各类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社会兼职:

江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会常委

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学会委员

江西省保健学会康复医学分会委员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红谷滩院区神经外科专家门诊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神经外科 罗帷

通讯员:罗青霞 佘丽莎 乐熙文


编辑:黄萌楣

审校:谢涛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年过70岁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么,这6点千万要做到 - 天天要闻

年过70岁的老年人打乒乓球需要注意些什么,这6点千万要做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人们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生存标准了。现在中国14亿人口,超过70岁以上的人有1亿3139万之多,未来20年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虽然这些高龄老人想通过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但是绝大多数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他们了。基本上各类体育场...
男子抱冬瓜睡觉能降温?《黄帝内经》里的消暑密码大公开! - 天天要闻

男子抱冬瓜睡觉能降温?《黄帝内经》里的消暑密码大公开!

最近,全国多地高温“爆表”,空调、风扇全力运转都难以驱散周身暑气。这时,一条“男子抱冬瓜睡觉降温”的新闻迅速走红网络,不少人纷纷效仿,把冬瓜从厨房“请”上了床。那么,抱冬瓜睡觉真能有效降温吗?从古老的《黄帝内经》智慧中,又能找到哪些夏日养生
重磅通知 | 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活动启动 - 天天要闻

重磅通知 | 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活动启动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578 篇文章创新之星由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万方医学网、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共同发起,光明网、中国医学传播学教学联盟、医学传播学创新实践基地共同支持的第三届“医学科普创新之星”推荐遴选活动正式启动。附:推荐表格第...
最高收费21万元,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叫停背后: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 天天要闻

最高收费21万元,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叫停背后:借“创新治疗”之名收费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魏文艺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了一则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在医疗界人士看来,这一喊停并不突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处了解到,早在国家卫健委通知正式出台前,该主任医师所在医疗机构所在地的...
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 - 天天要闻

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

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如何识别山洪前兆请掌握来源: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责编:雷斑努 虞有琪审核:张崇喜 们文杰往期回顾收藏!2025年芒市公交漫游指南面对暴雨,这些知识要牢记“马路市场”退市 芒市山货交易有了“新家”“700开头” 15位电话号码要来了!@芒市创业者,市妇联2025年...
互联网掀起“抱冬瓜”消暑热潮?中医专家:有一定作用,但不适合这些人群 - 天天要闻

互联网掀起“抱冬瓜”消暑热潮?中医专家:有一定作用,但不适合这些人群

要问最近菜市场什么最火,无疑是冬瓜了。不仅是夏天家家户户必吃的一道菜,冬瓜“本瓜”还有消暑功效。近日,不少网友购入整个冬瓜,清洗后交给孩子或自己抱着用来消暑。抱着冬瓜真的能降温吗?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暑霖介绍,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
调查发现:每天都喝酒,多数到了75岁以后,身体或变成这样 - 天天要闻

调查发现:每天都喝酒,多数到了75岁以后,身体或变成这样

王大爷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资深销售,年轻时候为了跑业务,不得不参加各种酒局,经常把自己灌得烂醉。一来二去这种“不得不”就变成了习惯,退休之后每天不喝两口酒就感觉浑身不舒服,身边人常常劝他戒酒,他反倒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长期吃硝苯地平,5大问题要清楚,对降压和预防副作用都很重要 - 天天要闻

长期吃硝苯地平,5大问题要清楚,对降压和预防副作用都很重要

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确实能帮助维持血压稳定,但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高血压是个慢性过程,药物控制只是其中一环,很多人忽略了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用药知识的重要性。吃药不能光靠医生开,自己也得明白点门道,尤其以下5个问题,搞不清楚,药吃再久也可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