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有科学依据吗?

2022年10月15日04:59:03 健康 1034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有科学依据吗? - 天天要闻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 ℃ 左右,身体自己能调节体温,如排汗和中枢调节。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正常温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热,当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正常温度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冷,我们的脑就会本能的指挥我们通过增加或减少衣服来控制身体温度的稳定。

那为什么要“春捂”了?我们人体在冬季保暖衣物的保护后,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平衡。如果你过早地脱下冬装,将自己暴露在稍微温暖但不稳定的温度下,体温调节机制将无法建立新的平衡,尤其容易引起身体冷热失衡,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的侵袭。同样,“秋冻”也是同一个道理。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有科学依据吗? - 天天要闻

另外,“春捂秋冻”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因为春天气温有升有降,需要增减衣服来平衡人体温度,以免被杂病困扰。

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很大。如果过早脱下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很难适应,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冬天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天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病菌侵袭身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一般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温度时,最好继续“忍受”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超过这个温度的时候,可以考虑脱掉一些衣服。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冷热的耐受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的时候没有感到喉咙发烫和出汗,即使气温略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匆忙脱衣服。如果你觉得“捂”身体会出汗,不妨尽早换衣服。否则,你“捂”着身体出汗,再被冷风吹一吹就会着凉。

另外,早春气候变化大,即使气温比冬天暖和,但人体内的阳气大部分未能及时生长和辐射。气温骤降,抵抗力弱的人容易感冒。所以,早春时节,要多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下冬装。尤其是清明节前,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进入清明节后,随着春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平稳回升。这时候根据天气变化,可以适时减少衣服。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比上部差,容易受寒。所以“春捂”要重点保暖手腕、腰、肚脐、小腿、脚。厚裤厚袜不宜过早减,脚常泡热水。睡觉的时候下体盖要厚一点。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中老年必看!国产辅酶 Q10 十大品牌中,谁是性价比之王? - 天天要闻

中老年必看!国产辅酶 Q10 十大品牌中,谁是性价比之王?

这辅酶Q10啊,就跟人体的“能量加油站”似的,专门给心脏、肝脏这些特别耗能量的器官供能呢。正常情况下,人到30岁以后,身体里的辅酶Q10每年就得减少个1% - 2%,等到了70岁,可能就只剩下20%啦。所以啊,为了咱的身体健康,就得想法子补
屏山县组织开展5.25爱肤日集中宣传活动 - 天天要闻

屏山县组织开展5.25爱肤日集中宣传活动

为了普及化妆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安全使用化妆品意识,加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宣传,5月23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组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绘美优品化妆品销售企业,在县城步行街开展了主题为“安全用妆,量肤而行”的5.25爱肤日集
这个方子堪称脾胃清道夫!10年积毒全排空!胃胀、反酸一夜消失 - 天天要闻

这个方子堪称脾胃清道夫!10年积毒全排空!胃胀、反酸一夜消失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加上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脾胃很容易就“受伤”了。胃胀、反酸、消化不良这些问题,就像阴霾一样,笼罩着很多人的生活。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堪称脾胃“清道夫”的神奇方子,能帮你把脾胃里的“积毒”全排空,让胃胀、反
别让冰箱成“细菌培养皿”!这份使用指南请收好 - 天天要闻

别让冰箱成“细菌培养皿”!这份使用指南请收好

冰箱是给食物保鲜防腐用的不少人把它当“万能库房”有些食物一放就是一两周不合理存放易加速变质、危害健康如何科学使用冰箱?新鲜食品如何存放?鸡蛋建议将鸡蛋放在冰箱门内侧的鸡蛋格或抽屉中,这样既可以避免鸡蛋因碰撞而破损,又能确保鸡蛋处于相对稳定的
生命能量不足的人,总喜欢做这些傻事,越做越虚 - 天天要闻

生命能量不足的人,总喜欢做这些傻事,越做越虚

一个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他体内的“精气神”。精元、气息、精神,决定了当事人的健康状况。精气神越充足,身体也就越健康。精气神,以及身体的健康程度,也反映了当事人的“生命能量”。人体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一定的能量,才能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