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2022年9月2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和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承办的CSCO自体移植工作组2022巡讲-淋巴瘤专场(江西&福建站)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特邀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瑞滨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庭波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同时邀请到领域内知名专家担任大会讲者与点评嘉宾,共同探讨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淋巴瘤的应用与发展。本文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双跃荣教授和沈建箴教授依次致开幕辞。双跃荣教授在致辞时表示,非常荣幸能与在座各位就移植在淋巴瘤的全程管理、诊疗中的作用进行深度探讨,望与会学者均能从本次学习和讨论中有所收获。沈建箴教授致辞时表示,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分子诊断技术进步,治疗手段丰富,我们逐步迈入精准诊疗时代、新药时代,对于异质性强、恶性度高的淋巴瘤患者而言,移植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移植技术向着安全性好,疗效佳的方向发展,为患者带来了长足的生存获益。最后,感谢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和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办这次会议,助推我国移植技术向成熟和规范化方向一路高歌猛进。

双跃荣教授和沈建箴教授致开幕辞
学术专场
学术专场干货满满,目不暇接!此专场由黄瑞滨教授担任专场主持。

黄瑞滨教授担任学术专场主持
2022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瘤ASCT进展精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珺芳教授以“2022 EHA MM&淋巴瘤ASCT进展精选”为题进行了详细汇报。伴高危细胞遗传学因素的新诊断MM(NDMM)患者常于单次ASCT后复发,而串联ASCT可能克服这一不良预后。对于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患者,6个疗程R-CHOEP-14(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依托泊苷+泼尼松),2个疗程DHAP(顺铂+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后行ASCT的1年PFS和OS与既往行DA-EPOCH-R(剂量调整的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利妥昔单抗)等强化疗方案的真实世界结局相当,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新冠时代的患者管理,研究发现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对新冠疫苗有效性影响较小;疫苗接种与利妥昔单抗未次输注时间至少间隔6个月,效果更佳。

林珺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讨论嘉宾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孔繁聪教授和江西省肿瘤医院黄燕教授就“串联移植的疗效”、“TEAM(塞替派+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方案、苯达莫斯汀联合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方案的应用”、“高危患者双次移植的价值”和“淋巴瘤复发时应选择新药或移植”等问题与林珺芳教授展开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厚。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淋巴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临床应用
江西省肿瘤医院易昆教授以“PEG-rhG-CSF在淋巴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临床应用”为题进行了汇报。易昆教授首先对淋巴瘤流行病学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淋巴瘤患者相对更为年轻,侵袭性淋巴瘤发病率较高,患者需更强的联合化疗方案,部分患者需行ASCT进行巩固。随后,易昆教授通过对几篇文献进行解读总结道,PEG-rhG-CSf可用于MM、淋巴瘤患者骨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和重建,且在移植、重建的应用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rhG-CSF。此外,PEG-rhG-CSF用于淋巴瘤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建较rhG-CSF更经济。

易昆教授作报告
随后,福建省肿瘤医院林剑扬教授和赣州市人民医院钟明星教授参与了讨论,与易昆教授就“PEG-rhG-CSf在移植患者和常规化疗患者中的使用时机”、“PEG-rhG-CSf使用剂量和安全性”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淋巴瘤自体移植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在《淋巴瘤自体移植进展》的报告中提到,ASCT是淋巴瘤的重要治疗策略,目前ASCT方法成熟、证据充分、可及性强,适用于大多数复发难治性(R/R)患者。ASCT应用领域广阔,除了可延长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生存时间,为R/R 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带来的获益也不容忽视。刘卫平教授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与未移植患者相比,移植组R/R HL患者1年OS率提高11%,2年OS率提高20%。新药时代,各类型新药在提高诱导治疗缓解率以及缓解深度方面功不可没,但新药并不能完全取代移植,使用移植进行巩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PFS和OS。对于新药、新疗法与ASCT联合使用的规范化等问题,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探索。

刘卫平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汤多壮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可杰教授就“建议行ASCT的患者年龄”、”原发中枢淋巴瘤患者行ASCT后未能达到完全缓解,后续该如何进行治疗”、“CAR-T与ASCT联合应用的疗效”和“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发展”等问题与刘卫平教授积极地进行了探讨。
病例分享专场
病例分享专场精彩纷呈,收获颇丰!此专场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庭波教授担任专场主持。

刘庭波教授担任病例分享专场主持
病例分享-复发肠道NKT细胞淋巴瘤(NKTCL)
赣州市人民医院陈昌坤教授分享了1例ASCT治疗复发肠道NKTCL的病例。患者,男,46岁,既往于外院行结肠肿瘤术,病理提示NKTCL,后使用6个疗程信迪利单抗+安罗替尼+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具体用药不详)。复发后于陈昌坤教授处就诊,诊断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 III期;PINK评分3分,高危;PINK-E评分3分,高危;ECOG评分1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外指南推荐,选择在3个疗程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PEG-rhG-CSF升动员造血干细胞+1个疗程P-Gemox方案后行ASCT。维持治疗予以患者PD-1单抗联合西达本胺,但因报销政策改变,将西达本胺换为沙立度胺。ASCT后14个月复查未发现肿瘤病灶。最后,陈昌坤教授分享了其体会,化疗敏感的R/R ENKTCL患者可从ASCT获益;PEG-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可靠。

陈昌坤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江西省肿瘤医院彭志强教授和泉州市第一医院许文前教授针对“阿糖胞苷的具体使用方案”和“PEG-rhG-CSF至采集造血干细胞的间隔时长”等问题,与陈昌坤教授一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庭波教授进行点评,并表示此患者治疗过程规范,疗效良好,期待后续情况的公布。
病例分享-T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骆晓峰教授分享了1例T-LBL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男,24岁,外院诊断为T-LBL,Lugano IV期;乙肝病毒携带。行1个疗程VDLP方案(长春地辛+去甲氧红霉素+培门冬酶+强的松)、1个疗程CAN方案(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疏基嘌呤)、2个疗程HD-MTX+6-MP方案(甲氨蝶呤:5g D1、8g D15+6-疏基嘌呤:40 mg D1-28)化疗,期间多次出现骨髓抑制、肺部感染、药物性肝损害甚至肝衰竭,肝性脑病等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状况好转,复查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骆晓峰教授开始治疗此患者后,经综合考量,先后予以其减量EA方案(依托泊苷150 mg D1-2+阿糖胞苷1.2g D1-3)、减量VDLP方案(长春新碱2mg D1+柔红霉素60 mg D1-3+培门冬酶3759IU/m2D1+地塞米松12.5mg D1-7)化疗,CT复查发现前纵隔胸骨后占位,淋巴瘤可能大。

骆晓峰教授作报告
讨论环节,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林传明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郭江睿教授就“患者后续化疗方案选择”、“放疗的可行性”和“达雷妥尤单抗和CAR-T等新药、新疗法应用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刘庭波教授表示,此例患者情况复杂,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若患者经化疗后进入骨髓抑制状态或可联合PEG-rhG-CSF进行支持治疗,必要时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会议总结
会议末,双跃荣教授和沈建箴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们表示:感谢各位的精彩分享,此次会议圆满成功!目前,行移植的患者比例仍较低,新药与移植的联合仍无标准方案,未来移植的探索仍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在实处!医者仁心,能够更好服务患者是我们的目标;生命至上,是我们永远的信念。希望血液科的各位医生均能秉持本心,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祉,为达到更好的临床治愈目标努力奋斗。

双跃荣教授作会议总结

沈建箴教授作会议总结
编辑:Hui-Y
审校:Irena
排版:Wenting
执行:W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