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中医人,葛飞。
前不久,我会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
他,50开外,快60了。
聊着聊着,他忽然长叹一口气,说从40多,快50岁以后,就感觉身体越来越差。毛病,越来越多。最近,除了高血压,他还填了一个病,就是偶尔眩晕,后侧胁肋部电烧一样地疼。
我说,你应该试试一贯煎。它是你这类人,应该学习和知道的方子。
接下来,我犯了职业病,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一贯煎来了。我说得挺尽兴,人家可能听得云里雾里。
今天,我再把这一贯煎,说给我的读者朋友吧。你别嫌我墨迹。这确实是一张实用的方子。
一贯煎,源于《续名医类案》,基本组成是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克,生地18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6克,水煎服。它的作用,就是滋阴疏肝。
其中,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子,都是滋补肝阴肝血的,川楝子,则泄肝热,疏肝气。总的来说,它对肝阴不足、肝气不畅的人适合。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它,我给你说一个,我看到过的典型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0岁,素来有高血压,头晕头痛时作时止,已经持续十年之久。
最近,他又填了一个毛病,就是胃疼,而且特别容易反酸水,吐苦水。到了晚上,胃疼的感觉尤为明显。
怎么办?他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虚弦,舌红少津。仔细询问,得知患者除了胃疼以外,还总觉得口渴咽干。容易头晕的同时,二目昏花。由于胃疼,他的食欲也大大降低了。到了夜里,他还容易手脚心发热,双脚必须放在被子外头才能入睡。
当时,患者态度十分诚恳,说他就是相信中医,只要是中医治胃的药,他一定用到底,绝对配合治疗。
但是,医家却轻描淡写地说,你这不是胃病,是肝病。接着,书方一首。但见——
生地20克,麦冬10克,沙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川楝子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泽泻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一共5剂。而且,药汤得冷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很快感觉到胃脘部位疼痛大大减轻,头晕、目眩和吞酸咽干现象,也减轻了。
这时候,原方基本不变,再加石斛,继续投用。
最后,患者几乎诸证悉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这时候,医家嘱咐,以杞菊地黄丸来善后。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面的道理,我想和你仔细聊聊。
你看,这个患者,年过50,高血压、眩晕、迷糊、眼花、口干、脚心还跟着发热。你说说,这算不算满身病啊?
当然,现在,人家又填了一个病,就是胃疼、呕吐苦水和酸水。
那好,我们就得分析,他这么多毛病,根由在哪里。
我跟你说,他这是典型的肝阴不足,肝气犯胃。
50岁的人,本来就容易有肝肾阴虚的倾向。肝又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双目失养,所以看东西眼花。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所以就容易眩晕。
同样,也是因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所以患者入夜会感觉到手脚心发热、心烦。
至于说患者之前十年的高血压病史,更不用说了,是肝肾阴虚的体现。高血压这个病,最初的证型,往往就是肝肾阴虚。
其实,这个人是肝木失养,肝气横逆,犯及脾胃所致。肝属木,脾属土啊。肝木之气不顺当,它就拿脾胃撒气。中医把它叫做木旺乘土。
于是,患者就会胃胀、胃痛,胃气不降而反酸吐苦。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病,不是胃病,而是肝病。治胃,就偏了。治肝,才是正道。怎么治?滋补肝阴、泻肝理气。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这里头,显然是前面提到的,一贯煎的加减。
一贯煎,基本组成是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医案里,加入泽泻、茯苓和陈皮。
其中,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子,滋补肝阴肝血,改善肝阴的局面。川楝子,泻肝气,理气止痛。茯苓和泽泻健脾利水,陈皮理气,令补而不滞,避免大队滋阴之品的滋腻之性。
你看,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啊,人过50岁,为啥毛病越来越多啊?说到底,有一个重要基础原因,就是肝肾之阴,越来越不足了。在这个问题的影响下,人的全身会出现各种不舒服、小毛病。我们对这个问题,得有清醒的认识啊。
有这类困扰的朋友,你不要只听我在这说,你要去中医院,找中医好好看看,适当调养。本文所述的医案和验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