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应该是当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引导其健康发展。因此,心理科学为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棍棒式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儿童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十九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开启了欧洲现代教育,他认为除了棍棒之外还有其他教育方法。
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心理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桥梁,孩子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4、5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也就是说,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
《女孩小猪猪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一本关于2岁~5岁早期儿童心理书籍。
作者唐纳德·温尼科特是一名儿童医生,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天赋和创造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过渡客体”“虚假自我”“健康个体的概念”等开创性思维,对现代心理学影响至为深远。
很少有家长注意到,孩子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对孩子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隐患。
比如,女孩小猪猪,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2岁多时,妹妹的突然出生改变了这一切,女孩陷入情绪困扰。
她在母亲和新宝宝两个角色之间来回横跳,却唯独拒绝做她自己。这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引导的不安全感导致的。
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很多家庭有了二胎之后,大宝的性情会发生改变。家长通常觉得大宝有些无理取闹、不听话。
其实都是心理的不安全感引起的怪异行为。一直享受着的优越地位,突然消失,这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特别是那些生性敏感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成年生活。孩子入学后由于学校是分年级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可能永远成为“焦点人物”。在成人社会中更是如此。
正所谓“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设法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幸女孩的父母也是懂得心理学的。小猪猪从2岁多开始,就与医生进行心理沟通治疗。
16次的咨询记录,带我们走进温尼科特的私人诊所,也把我们带入女孩的精神分析世界,去了解她,看到她的成长和治疗过程带来的修复和变化。
这本书有一定的专业性。在书中,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出他对此刻治疗的评论和一些其他的注释,以及他对此时治疗中所发生的事情的理论性理解。
不过,它并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严肃教科书,内容生动有趣。作者始终谨记小猪猪是一个孩子。以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治疗、游戏。让女孩进入游戏的角色,享受游戏的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者认为,孩子们正是通过创造、操作和享受游戏,来掌控自己的焦虑,并把自己容纳在体验之中。
可喜的是,女孩小猪猪通过治疗成为一个真实自然、精神健康的5岁女孩。
小猪猪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个被嫌弃的松子的故事。如果松子的父母懂得一点儿儿童心理学,松子也不至于活得那么悲惨。
虽然我并不想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松子的原生家庭,但父母的态度确实影响了她的一生。谁能长期忍受自卑的折磨呢?
在这书中,移情始终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比如医生按照孩子的要求来安排见面会谈的方式,这对孩子的治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移情,也是医生一直倡导的治疗方式。
女孩小猪猪的心理治疗一共持续了2年半,期间会面的次数并不多。在治疗期间,她经常在父母给医生的信中夹带信息和图画,来告诉医生自己的感受。
不管怎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孩子的一生。也许父母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孩子是敏感的,她都能感受到。
在作者看来,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滋养或者阻碍孩子的发展。母亲是环境的一部分,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进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