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过: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这句话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解决问题是需要动脑筋的,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方面美妙的关系,而承受痛苦只需要陷在现在那里不动。
一,你的努力模式是什么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学霸,或者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学霸。
学霸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他们的错题本。说起来,这个秘诀并不是秘密了,可以说是众所周知,但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到,或者流于形式。
普通学生就不勤奋吗?绝对不能说不勤奋。事实上,普通孩子刷的题目不比学霸少。但他们努力模式不同。
在应对重要考试中,普通孩子力求一般题目保证不失分、不失误,所以平时练习更多的是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难题几乎放弃。
而学霸不仅要拿到普通题得分,而且要在难题上能拿高分,所以平时更愿意花时间消除难题。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人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嘛。攻克难题,是高耗能的事、是更痛苦的事。而重复的刷题,保基本分,大题难题不做,却是相对低耗的。
所以,建立真正的错题本是很不容易的事,比重复刷题要辛苦很多。
说到底,成为学霸的真正秘诀就是:建立自己的错题本,集中精力攻克困难,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二,顶级学习方法:凭感觉学习
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就会在最简单的题目上打转,成不了学霸;会陷在刷短视频等最低耗的事情上不能自拔,等回过神来,又懊悔浪费时间,加剧焦虑。
那如何对抗天性呢?有一个顶级方法:凭感觉!
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在周岭的《认知觉醒》中讲了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对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他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疼,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
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不必向学霸看齐,不必把眼光放在那些最难的题目上。而是要找出自己学习的拉伸区,那些能够让自己进步最快的地方,多做那些题目。但也不能顺从天性,只做最简单的题目,那只会让自己不能进步甚至倒退。
读书同样要凭感觉。更好的读书方法就是,读完整本书之后问自己: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它的内容可以放到一边。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不会焦虑。
周岭说,如果你对学习或者读书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无趣,那十有八九是感觉不对的,要么在困难区煎熬,要么在舒适区打转。
困难区的题目很会让你焦虑,产生挫败感,而舒适区的题目会让你无法进步。
刻意练习的核心正是在拉伸区,即舒适区边缘的学习。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又符合自己的需求,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学习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凭感觉”这种感性的力量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回避痛苦不会使痛苦消失
人类天生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在基因自我设计里,把耗能高的事情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人的潜意识里没有思维,只有本能。潜意识会努力把身体诱导为娱乐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但人不学习就更加没有能力克服本能。
回避难题的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物一旦变模糊,边界就会无限放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真正的困难其实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消除模糊,制造清晰,这是“认知觉醒”很重要的一步。
学会“凭感觉”找到拉伸区,勇于思考,攻克困难,才能让知识融会贯通,盲区更小,认知更清晰,你的人生将会畅舒畅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