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2021年09月01日22:45:11 心理 108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先哲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中,总是蕴涵着无数实质为心理学的问题。

确实,我们身处复杂的人际社会中,随时都会遇见令我们头疼上火、甚至发疯崩溃的人。


这些人里面,有的可以轻易回避,有些则可能永远也逃不开,比如血缘至亲。

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大多时候真正难以相处的,是我们自己


01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的是一个深受抑郁折磨的蛤蟆求助心理医生的故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童话故事,如果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蛤蟆先生一向大大咧咧、爱笑爱闹,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闭门不出,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最终,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内心自卑、软弱、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在逐渐找回快乐、希望与自信的过程中,也让我们见证了治愈和改变的奇迹。


蛤蟆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我们的绊脚石就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要想踢开绊脚石拯救自我,不用花哨的技巧,只需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


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所说:我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正视自己以及做出正确改变的勇气。


而心理咨询师就是给予我们勇气,帮助我们对自己当前困境负责的灵魂人物



02


讳疾忌医,是人们的通病,谁都不承认自己有病。

蛤蟆先生也是如此。

被朋友“强迫”来做心理咨询的蛤蟆,和大多数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一样,对咨询师的能力心存疑虑。

苍鹭直视蛤蟆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内敛或张狂,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不速之客总会找上我们。


所以,如果你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应试教育的惯性,总是让我们习惯于从问题中寻找标准答案。


而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期待的心理学也不会有标准答案,心理咨询师那里更不会提供包治百病的解忧良方。

我们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和面对。


但是,千万不要气馁。

尽管我们改变不了任何已经发生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


03


蛤蟆先生的问题或许有些严重。

苍鹭咨询师模拟用一根有10个刻度的温度计,对蛤蟆的内心感受进行评估。


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有自杀的想法;

中间是5,代表你觉不算太糟;

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尽管在蛤蟆看来,它的抑郁,全都是受周围人的影响。


但在苍鹭看来,蛤蟆之所以郁郁不欢,是因为它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不管是蛤蟆的快乐、深情,还是愤怒、悲伤与恐惧,都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蛤蟆先生之所以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是因为它在小时候深受父母的影响

虽然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


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

婴儿和小孩子不会有意识地用逻辑思考,但是却能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的行为,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将会塑造人格的雏形。

蛤蟆先生面对严厉而正直的父亲、顺从而溺爱的母亲,无法逃避,只能选择顺从和屈服。

习惯于顺从行为的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也永远都没有真正地长大成人



04


父母去世后,蛤蟆年龄上虽然长大成人,但是心理上却依然是个孩子。

而且,身边还存在一个父亲的影子——老獾。

老獾作为父亲的老朋友,却没有自知之明,处处对蛤蟆的生活指手画脚。


一次竟然强硬的要求蛤蟆退出村庄学校的董事会,蛤蟆气的差点上蹿下跳,却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当蛤蟆把爆着粗口把事情经过告诉苍鹭后,这位咨询师竟然没有替蛤蟆打抱不平,反而毫不留情地指出蛤蟆是与老獾“共谋”。

所谓“共谋”,是一个心理游戏,弱者会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而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很显然,作为弱者的蛤蟆,是这场“共谋”游戏的赢家,他无意识中总在迎合老獾的批评,保护懦弱的自己。

尽管老獾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它和蛤蟆一样,都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是非评判标准


处于“父母状态”的人就像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批评别人,给别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蛤蟆和老獾都是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法官,不同的是老獾审判对象是蛤蟆,而蛤蟆的审判对象是自己

还有一种人处于“养育型父母状态”,他们习惯把虚情假意的“我这是为你好”挂在嘴边。

总之,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曾经抑郁的蛤蟆,就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折磨,甚至差一点施以自我了断的极刑。


05


此时的蛤蟆,已经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它甚至可以思考那些曾经让自己焦灼和抗拒的想法。

蛤蟆第一次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共谋”的处境,他第一次思考如何不再配合别人谴责自己。

最后,蛤蟆虽然还不敢直接面对老獾,但它给老獾写了一封信,拒绝辞去学校董事。

至此,蛤蟆已经跨过“父母自我状态”进化到了“成人自我状态”


在“成人状态”下,蛤蟆先生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在人生里,蛤蟆先生经历的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有重要价值。

在儿童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过去的情绪,好的坏的都有。


在父母状态时,我们用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反复地挑剔、教育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在成人状态时,我们会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会意识到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去积极改变。


06


正如苍鹭告诉蛤蟆的话,在人生的坐标里有四种情况: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否则就会滑落到生活的边缘。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我们将基于这些选择,自己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

那些“我不好,你好”坐标的人,总觉得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强,会变得很抑郁,甚至可能走向极端。

那些“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来满足自己,同时把自己内在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

那些“我好,你也好”坐标的人,会秉持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内心信念:信自己,信他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告别成年人的崩溃 - 天天要闻


蛤蟆与苍鹭的10次谈话,帮助自己逆转了人生。

蛤蟆终于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它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蛤蟆从与老獾“共谋”谴责自己的怯懦卑微,到向苍鹭“移情”来对抗沿袭父母的感情依赖,最后学会与朋友们“共情”分享彼此的快乐,这何尝不是我们的成长足迹。

一生很长,路途难免会有坎坷。

愿我们都能像蛤蟆先生一样,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从独立个体走向共情共生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