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冰川融雪、泉水和大气降水补给的党河,一路倾泻而下,离开肃北50公里后,通过“引党济红”工程,以调水的方式来到阿克塞县红柳湾镇,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农民群众产生交集。
阿克塞苦水久已
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的阿克塞县,处于内陆荒漠腹地,是酒泉“最渴”的受水区之一,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农民群众急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从阿克塞建县至20世纪90年代初,40多年间,群众的生活条件一直没有改善。看病难、上学难,尤其是吃水难,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在阿克塞县博罗转井镇,人们或打井取水,或背水吃。这水虽然苦涩、杂质较多,却是当地居民和牧群的命根子。
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补齐民生短板。搬迁成为当地居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最优选择。1995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阿克塞县政府由博罗转井镇迁至几十公里外的红柳湾镇。
1996年初,新县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998年,阿克塞县城正式从博罗转井镇整体迁入红柳湾镇。
在阿克塞县南部,哈尔腾谷地地表径流多达4.26亿立方米,而在北部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生产生活区域却仅有0.54亿立方米的径流量。
阿克塞水资源分布分散,利用困难,导致红柳湾镇水资源短缺。搬迁后,水资源短缺依旧是制约这片土地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
引得一泓清水
2000年,阿克塞县决心向“苦水”宣战,先后投资3.2亿元,相继建成阿克塞沟、三个泉子饮水工程及最重要的“引党济红”工程。
自此,阿克塞不再“愁水”,祖祖辈辈因水而困的牧农民群众,彻底告别了饮用苦水的生活。
“水资源对阿克塞生存条件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搬迁到新县城,是党河水养育了我们。”在老县城居住生活过的阿克塞县文旅局干部陈德胜感叹道。
作为阿克塞县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水利工程——“引党济红”项目于2000年3月全面开工,2001年7月正式通水。甘甜的党河水缓解了新县城严重缺水的情况,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难的问题。
同年,阿克塞县水务局作为甘肃省第一家少数民族自治县水务局正式成立,从而结束了该县长达40多年“多龙管水”的历史,形成了“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崭新格局。受益于此,阿克塞县大力推进全县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立了水源—水厂—水龙头—排水—治污一条龙排水机制。
大部分农牧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后,阿克塞县引水重点由“解困型”转向“安全型”。为使“引党济红”项目发挥更大效益,阿克塞县实行联网调配,统筹水资源管理,走出了一条工农兼顾、城乡结合、资源合理配置、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在解决城市群众用水的基础上,阿克塞县逐步开工建设牧区人畜饮水工程,使牧区牧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靠“人背畜驮”的历史。
2013年,阿克塞县红柳湾镇加尔乌宗村燕丹图牧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饮水安全。这也意味着,这座草原新城在清与浊、甜与苦的饮水安全战斗中,取得历史性胜利。
20余载奋进,阿克塞县用水格局变了模样。
从“水瓶颈”变为“水支撑”
在红柳湾镇,党河停下了脚步,汇聚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水库或者景观湖泊,持续涵养生态、惠济民生。
今年9月中旬,位于阿克塞县城北、西环城林带及金山湖水库周边,总投资1112万元的阿克塞县民族村健走步道建设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为群众户外休闲健身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和安全保障。
在阿克塞县城,金山湖的出现正是新时期阿克塞县治水兴水护水的生动写照。抬头绿意盎然,低头湖水清澈,候鸟成群、绿树环绕,宛如天空之镜。在这里,水与绿意相伴,人与水共生,俨然一幅绿水围城、城水相依的美好图景。
民生期许殷殷,治水未有穷期。从“引生命之源润民生”到“固生产之要稳饭碗”;从“筑生态之基润万物”到“绘就塞上明珠美丽生态新画卷”……一路走来,阿克塞县推动水利基础建设向基层延伸覆盖。
兴水的脚步不曾停歇。阿克塞大地上,与水有关的故事还在继续。
阿克塞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阿克塞县将聚焦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领域突出问题,配合做好引哈济党、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实施好苏干湖调水、县城水系连通等项目,形成党河、哈尔腾河双水源供水保障体系。
用水的变化带动了阿克塞县人民生活方式的整体跃升。得益于阿克塞县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阿克塞县民族新村居民住屋改造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老县城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6年开始,阿克塞县组织实施民族新村居民住屋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11亿元,总体改造396户,将民族村原有住屋改造成二层别墅区,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过去,也想定居在城镇,但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如愿。”在当地生活了60多年的哈萨克族老人库力达尔回忆,从前,一年四季都在毡房里生活,一顶老旧的毡房就是家的全部。
彼时阿克塞县牧民普遍散居在各个草场,住毡房、点油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时至今日,在博罗转井老县城阿克塞记忆馆内,能看到这样一组照片,一张是人背畜驮、肩扛手提的打水场面,另一张则是清水入户、幸福流淌的用水日常,新旧对比十分强烈。
从担水到打井,从净水难求再到自来水入户,生活改天换地。现在,库力达尔一家人,在城里住着别墅,山里养着牛羊,屋内煮着醇香的奶茶……“这样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库力达尔老人感慨道。
由“饮水难”到“饮水甜”,阿克塞县增进民生福祉的决心从未改变。近年来,按照“城市化、高起点、强辐射”的要求,阿克塞县围绕“路、水、电、站、场、线、房、旅游”等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从毡房到别墅,今天的阿克塞县牧农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三级跳”,这些都是阿克塞县落实各项民族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县城搬迁24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留下的生动注脚。
今时今日,在党河水的滋养下,阿克塞家家户户奶茶飘香,生活滋味幸福绵长。
(酒泉融媒记者:范昊帆 朱亚龙 陈柳 李世涛 钱霄)
责任编辑:李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