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2022年10月11日16:54:20 资讯 1310

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半小时看完一个系列的记录片、满嘴“栓q”“666”“绝绝子”“一整个爱住”、只知道李白是游戏里的“刺客”……

近日,一则题为《被央视批评,榨干年轻人的“上瘾行为”:我们正在变成文化穷人》的视频冲上B站热榜。

在评论区,网友针对“文化穷人”这个称呼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还有数位up主专门做视频来回应。

很快,原视频up主在评论区表示自己因此遭遇了人身攻击,并将视频标题中的“我们正在变成文化穷人”改成了“可怕的电子奶瓶”。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电子奶瓶”为何可怕

“注意看,这个女人叫小美,这个男人叫小帅,有一天……”

在短视频电影解说的世界里,讲解剧情是王道。制作者们把女主角的名字改成小美,女配角叫翠花,男主角改叫小帅,如果壮一点就叫大壮,并用“卡拉米”称呼小喽啰,“丧彪”命名大反派。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可以说,短视频电影解说已经形成了一条高度成熟的生产线。不管什么影片,都能套用相同的讲解路数,把复杂的影视解读成小美小帅的二三事。制作者还会截取最有刺激性的片段为噱头,把碎片化的东西以短而快的形式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

然而,浅显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看似丰富了自己的观影库,但其实观众只了解了剧情梗概,让大脑受到了短暂刺激。过个两三天,这点所得也会烟消云散,脑子里只剩下“小美小帅”。那些值得反复观看的经典佳作也会在这种简单粗暴的套路下被埋没,成为一个个流水线影片解说中平平无奇的爽片。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小美大壮”型的电影解读,戳中的是人对碎片化追求的即时满足。陷入其中的人们,就像电击实验中的小白鼠,只为了片刻的兴奋感就能不顾一切,放弃对时间和自我的支配。有网友发文感慨说:“在抖音上看几条小美和大壮的故事,对于一小时多时长的电影已经失去欣赏能力了。”短视频正持续降低着人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这种碎片化、肤浅性的视频解读,内容和素材不仅有影视作品,还有大部头名著和更具专业性的科学知识。很多观众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因为时间精力不足和部分知识技术门槛过高等问题,选择用短视频科普作为一种满足和发泄的渠道。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有网友说:“如果《百年孤独》里的人名,可以改成大壮、小帅和小美,一个月就能炫完三本。”

但是,短视频的制作形式和传播机制决定了它的粗浅,且碎片化知识伴随的往往是断章取义。普通观众很难对陌生的知识去伪存真,看似是在学习,实际上是在被灌输。而人一旦习惯了被喂养知识,就会逐渐失去主动探寻、思考的动力与能力,变得抽象、极端,人云亦云,最终随意操控信息者所利用。

并且,因为这些短视频十分简单易懂,无须观众自我思考,所以往往能拥有大量的受众。在流量的加持下,市场输出的内容越来越趋同,不仅挤压着优秀内容生产者的生存空间,也持续加固着观众所处的信息茧房。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被压缩的碎片化信息,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经典文学被淡忘,网络用语充斥人们的社交生活。人们的词汇量在退化,语言越来越匮乏,甚至认真回复一长段话都会给人一种喋喋不休的较真感,被认为是在质疑、抨击。

“文化穷人”刺痛了谁

当up主发布视频评论这种现象时,网友却在评论区吵翻了天。许多网友对“文化穷人”这个词表示不满。

一部分人认为,up主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说教感,在随意评价别人,是在“随地大小爹”。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有人感到了“委屈”。他们表示,打工人每天都要上班,没有时间深度阅读。当被反驳说“扯什么没有时间,你打开你手机的设置,看看你那些短视频应用的累计使用时长,再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时间”时,又有人说“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没有精力。累了一天需要娱乐、消遣,凭什么被说得这么不堪。”

还有评论者在为短视频解说鸣不平。“电子奶瓶也是时代的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可以把短视频解说当做一种‘简述’,他帮我把这本书,这部电影的高光时刻剪了出来,如果我真的喜欢,会找原著来看,如果最后发现烂尾了,那也不至于浪费我太多的时间。”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文化”本就是一个小众的东西,爱看短视频、说网络用语的普通大众没有什么能被指摘的。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最后,up主置顶评论说: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00后”网友“冰棍”告诉记者,看了这个视频后,他起初也有点愤怒,但后来发现自己其实是恼羞成怒。“从视频内容来说,up主说的还是很中肯的。看短视频电影解说是个人的自由,但对于大多数不能自律自省的人来说,‘电子奶瓶’就是自我放纵的温床。我也得反省自己。”但他不认为网络用语是个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潮流,每个时代都会有大众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

硕士毕业的“依依”则说,会被这个视频刺痛的其实是像她一样的社会意义上的“文化中产”,因为真正的“文化穷人”是不在乎自己有没有文化的。“‘文化中产’认为自己跟完全不读书、不学习的人不同。但他们其实只是在社会的推动下被动摄入文化的一批人,并没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动力。不过,在社会环境下,他们也被看作是文化人。”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在城市打拼的白领“王子”很反感“文化穷人”式的标签,不喜欢所谓的“文化人”卖弄文化的姿态。“我工作之余会看短视频影视解说,但更喜欢的是那种深入的、细节的讲解,可以作为观影之后的补充”,但他也自嘲说,虽然不是“电子榨菜”,但自己喜欢的也仅仅是“预制菜”那样的半成品而已。

问题到底出在哪

不论人们是不是正在变成“文化穷人”,这个词能够引发这么多网友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这是一个问题。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确实,人们活在现实生活中,会有时间、精力等各个方面的障碍阻挡我们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但看短视频真的能够缓解生活的疲惫吗?

刚开始刷短视频时,我们似乎得到了安慰和放松,但一旦刷得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依赖感,在短视频上浪费许多本能用来休息的时间,越刷越疲劳。

而且,许多短视频会叠加很有节奏的背景音乐和刺激画面,刺激人的大脑。刷这些东西,看似是在放松,收获快乐,其实得到的只是对大脑的短时刺激。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接触了刺激性更强的东西之后,人会很自然不想再去看相对枯燥的东西。长期下来,大脑的快乐阈值被提高,上头和厌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会不断循环反复,让人逐渐陷入空虚。

长期接受碎片化,肤浅化内容,人们会很难集中注意力,更别说深度工作、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这样,我们毫无疑问的会成为文化上、思想上的贫穷者。

文艺观│视频创作者被迫改标题,“文化穷人”到底刺痛了谁 - 天天要闻

无法否认的是,短视频解说、网文、网络用语有它们存在的意义。看这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只看这些内容。网友“曼步步要吃肉”说:“我工作就是跟图书和文字相关的,上班时间就一直在阅读,下班时间就一直接触新媒体。短视频也刷长视频也看,游戏也玩网文也看。我可以用严谨甚至富有文学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也可以使用各种网络语言跟人玩梗。”

就像人不能只吃榨菜,而不吃新鲜蔬果和主食,只有保持深度阅读才能拥有不被短平快内容侵蚀的能力,并可以得心应手地驾驭它们。

对于网友发出的“文化从来都是少部分人的事情,从古至今”的评价,“依依”用“古代人可没有义务教育”来反驳。

会被“文化穷人”这个词刺痛的人,一定是对文化生活有追求的人。那么就更不能心安理得地选择堕落。

(图源网络)

资讯分类资讯推荐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 天天要闻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陈建州风波牵连多位明星#近期,台湾省艺人陈建州性骚扰事件越演越烈,已经有三位女艺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涩会美眉妖娇出来指控陈建州对她们的性骚扰行为。陈建州妻子范玮琪则发文力挺老公。范玮琪发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带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 天天要闻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 天天要闻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记#​#电视剧向风而来行征文#​最近我右侧的眼睛好难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视力下降很明显,头也晕晕的,闷闷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阳后有没有这个症状。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 天天要闻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我有一个姓于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于。老于今年五七多岁,北大毕业,清华读的硕士,北师大读的博士,妥妥的学霸。他现在是一家厅级单位的副总工,待遇也不错。在我们这些人眼里,那可是人中龙凤,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后,大家照例吹捧这位学霸朋友。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 天天要闻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街上有那种卖字画的店铺,这种店铺非常的少,因为懂画的人也少。店铺的老板是个爱画之人,不是名家的画,只要是画的好,价格合适,他也会收下,或者帮忙寄卖。王立是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画家,经常会拿一些画到店里寄卖,几百到几千的价格都有。这一天,王立又拿来一幅画,说是要寄卖。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 天天要闻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节目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来,比如《今日说法》,网友们甚至还列出了必看节目单。说到必看的“电子榨菜”,网友们纷纷调侃起了一档节目,它十分喜欢以农村口耳相传的惊悚故事为开头,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以科学的手段解释灵异现象,它就是《走近科学》。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 天天要闻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作者:朱钧贤 摄影:竹叶青“老板,还有什么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时止步,愕然的转过身来。徐文琪将手中的钢笔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视了她们一眼,道:“还有几个问题要对你讲一讲,我们饭店是食品服务性质的,首先必须要求清洁和卫生,还有的是要注意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使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