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日寒露节气到来,正巧是农历九月十三,老话“寒露碰上九月十三,必定是丰年”,这是啥意思?明年年景不好吗?
明天是农历九月十三,阳历10月8号寒露节气到来之日,可以说是一个巧合,也是两个重要的日子相遇。
农历九月十三是什么日子?
农村谚语“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这说明农历九月十三是下雨的日子。
传说中农历九月十三是祭拜关公的日子。关公是三国的一员猛将,后来被神话成为一个神仙,被称为关公帝。
有一年关公在战场上打仗,由于杀敌无数使得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钝了,让其手下周仓磨刀。
那一年正是秋天,天气非常的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被干死了,河道、小溪、水库、塘坝等都已经干涸,根本找不到磨刀的水。
关公了解到情况,于是叹息:天气如此干旱,庄稼欠收,磨刀水都找不到,民不聊生。
天帝听到了关公的叹息声,了解了一下民间的疾苦。于是派出东海龙王布施降雨,于是在当地下了一场瓢泼大雨,缓解了旱情,当地的农民非常的高兴。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九月十三,于是当地的老百姓给关公建了关公庙,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去祭拜关公,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后来关公被称之为武财神,为老百姓守护家园安康。
传说归传说,可农历九月十三日是一个下雨的日子。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深秋,冷空气非常的活跃,不断地向南方移动。而暖湿气流副热带高气压还没有完全退却,与冷空气相遇就形成有效的降雨。
寒露节气有什么含义?
寒露是我国24节气的第17个节气,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处时令交界的时刻。一般在每年的阳历10月7~9日之间到来,但阴历时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在农历八月底,或九月。
寒露节气因早晚气温非常低,北方平均在5度左右,南方也不过20度,秋高气爽。寒生露凝,因而称之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一候鸿雁来宾:指的是到了寒露节气,天气变凉,候鸟开始向南迁徙。大雁属于候鸟,不耐寒,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向南大举迁移,准备到南方躲避寒冷的冬天。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指的是已到了深秋季节,天气寒冷,缺鸟都见不着了,但海里却出现了很多蛤蜊,其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被人们误认为是雀鸟变的。
三候菊有黄华:指的是深秋满地菊花开,鲜艳无比,独领风骚,与秋色争艳。这个季节可以采野菊花制成花茶,泡水来喝,能够缓解因为秋天的干燥造成的干咳现象。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等农村谚语,都说明了寒露节气到来,气温下降非常厉害,天气慢慢地变得寒冷,这个时候外出一定要多穿衣服。
老话“寒露碰上九月十三,必定是丰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寒露节气到来,冷空气非常的活跃,农历九月十三,也是处于深秋季节,也是冷空气非常活跃的季节。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基本上都是下雨的季节,因为冷暖是气流非常活跃,相遇就会形成有效的降雨,而且还是大范围降雨。
农村谚语“九月十三雨淋淋,来年小麦堆满堆”,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农历九月十三雨淋淋,来年小麦就会获得大丰收,到处堆的满满的。
因为农历9月13日下雨,预示着冬天和来年春季雨水多。“不怕重阳连阴雨,就怕十三一天晴”,“九月十三晴,鞋匠愁得嫁婆娘”等谚语,都说明了农历9月13日下雨好,不下雨预示着将迎来长期干燥的秋旱天气。因为秋季暖湿气流不断南下,冷高压会迅速控制着大气压,很难形成有效的降雨。
那对于寒露节气下雨,也是好的预兆。“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等谚语,也说明了寒露节气下雨预示着冬季雨雪多,春季春雨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就预示着下一年又是一个丰收之年。
明天寒露节气到来,又是农历九月十三,我国迎来大范围的降温,雨雪天气,明年年景好不好?
根据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信息显示,明天我国内蒙古东部东北大部黄淮、江淮、华北中北部、新疆伊犁河谷、西藏、青海南部、江汉、西南、江南、华南西部/海南岛、台湾岛等都迎来了小到中雨,雨夹雪,或者小道中雪的天气,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或大雪。
其中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等地方有中到大雪。东北中南部、长江中下游流域、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等地区有大到暴雨。这次大禹能够解决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区域,尤其是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区旱情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寒露节气下雨,预示着春冬雨雪多,瑞雪兆丰年。九月十三下雨,也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今年寒露碰上九月十三,而且迎来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雨雪天气,预示着今冬明春雨雪多,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