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一代经营哲学大师稻盛和夫与世长辞,同时他的经营哲学也再次掀起热潮。人们纷纷开始学习更多有关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希望能够借用这个屡次创造出经营奇迹的圣人的经营哲学,来度过一场漫长的行业“寒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立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彦涛同样不甘于人后,立刻推出了他们合作研究著作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以期帮助国人们更深刻地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隐藏的经营密码。
相比于稻盛和夫自己著作的《心法》、《活法》等书,《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更符合国人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如果说前者本人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但有些地方的表述却不一定有研究人员的专业,以及准确,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误认为稻盛和夫是在“熬鸡汤”。后者基于两位作者的大量研究调研,以及自己的理解消化,反刍给读者的就是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论述性文字。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学习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也能够带入自身经验明白稻盛和夫经营哲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更能够将之和大众都知道的一些国民企业文化做对比,加深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的可行性的信任和信心。我们的国家从来不缺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但是却很缺可以实现企业长青的优秀企业文化。
从去年开始,网络上就开始传出一些大厂准备毕业一批人员。而真正的考验在今年开年伊始,各个公司企业开始迎来毕业潮。虽然各个大厂都很默契地采用了一个温和的词“毕业”,来形容裁员,但即使在温和的词,也不能更改其内里的残酷与冷漠。经济效益好的时候,我们是患难情深的好队友,是“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996福报”。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你要敢为人先,为组织减少损失,进行自主优化处理,退居“二线”。可是世间真的有这么好的事吗,事实上这种做法除了让无数打工人丧失对企业的信心,也让人心灰意冷,认为生活已经毫无盼头,得过且过地苟活一时是一时。这个时候,《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的出现,就像一剂强心针,给无数挣扎在“毕业”潮中的人一丝希望。能够带领破产的日航重整旗鼓,焕发新生机的人的经营理念,或许也可以给正在迷茫中的年轻人重新开始的希望。
可能会有人觉得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只要处于决策层的领导们学习就够了,和我们普通打工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阅读过本书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企业并不只是领导人的企业,更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员工的企业。如果员工都不认同企业和领导人,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不可能有什么长远发展。
稻盛和夫一开始也并不是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哲学家,他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会恐惧会迷茫。但是他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会在陷入困境时积极去解决,去突破。失败人人都会经历,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坚定地相信自己会成功的过程和结果。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与其说是重在教导我们什么是成功的哲学,不如说是在教导我们什么是做人的哲学。经营的前提是学会做人,不空谈理想,不遥想未来,更不沉迷于过去。专注于当下,专注于眼前,明确自己的小目标,然后一步步朝着自己想要的大目标努力。
我们可以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在中国》里学到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经营方法,以及他的经营路径等,也可以看到那些已经从稻盛和夫经营哲学里取到经的领导者们的现身说法。在这些企业里,我们看不到习惯在人前“夸夸其谈”的大厂领头羊,只能够看到那些正在默默实干兴邦却坚挺长青的实业家。
或许是时候开始来一场对大厂的祛魅之旅,重塑我们对工作的全新认知,以帮助我们越过这场行业“寒冬”,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