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叫《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火了,拿了德州作协廉洁文化征文一等奖。
这事经过网络一传播,迅速站上了今天的头条热搜榜,而且多次排在热搜榜的首位。
相信每一位热评的网友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之时,就联想到了电影中的情节。说实话,当德州作协公布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时,就应该知道,它极有可能被网友热评。
《我的县长父亲》《我的区长父亲》《我的局长父亲》这样的文章标题自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里袁华当众朗读获得全市一等奖的作文《我的区长父亲》的桥段之后,经常出现在大众调侃的桥段之中。
因此,当德州作协廉洁文化征文一等奖文章名称为《我的县长父亲》之时,很多人在没有看过原文内容,仅凭标题就开始转发、评论。
以为,段子成真了。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阅读完《我的县长父亲》原文,至少会发现两件事。一是文章并不是介绍的现在任职的父亲。二是这篇文章反映出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干部为国为民的那种纯粹和赤诚之心。
看完文章,除了点赞和对第一代干部的尊重之外,不会再把它和段子联系起来。更不会把它和电影情节做类比,称“艺术照进了现实”。
9月18日清晨,德州作协在微信公众号公布了获奖名单。9月19日,迅速在网上热传。
在登上热搜之后,德州文联公开回应:
评选合规。
德州市作协称,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学作品征文,是按照廉洁文化主题创作要求、投稿作品的文学性来评选的。作协和该文作者于忠东并不熟悉,她不是作协会员,只是此次征文投稿的一位普通作者。其实,仅凭这个名字,一个女作者取了一个男人气息很浓厚的名字,就很有时代特色。
我们搜寻了一下作者的信息,的确属于普通作者。
在“禹城文学”平台上这样介绍于忠东:
中共党员,山东禹城人,某银行退休干部。爱好写作,敲打文字,并喜欢通过笔墨,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所以,这篇热议的文章只不过是作者追忆父亲而写,顺便投了一个稿。让作者没想到,还获得了一个一等奖。更让作者没想到,一下让全国的网友记住了她。
至于文章的内容,红星新闻记者与作者取得了联系,于忠东回应:内容绝对属实,没想到会获奖。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她的父亲、一位14岁就参加抗日的老党员于志明同志的经历,属于典型的正能量。像作者父亲这样的党员和干部正是我们学习榜样,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精神
说实话,这篇文章获得廉洁文化征文一等奖,实至名归。
不过,个人认为,由于文章题目极易产生联想,很容易让人把它与电影情节结合起来。改一个标题或许更好。
比如:我的父亲或者追忆我的父亲,就完全没问题了。
文章本来没有问题,网络热评之后,德州作协急急慌慌地把这篇获得得一等奖的文章删除了,这就有问题了。
《我的县长父亲》实至名归,为何要删除,好的作品不应该在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