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朱元璋打到浙江。他听说当地有一些隐士,就派人带着一些财宝寻访这些隐士,许诺功名。一些隐士认可朱元璋,就出山了,但偏偏,有一个人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
他名刘基,字伯温。
一度退隐
刘基,字伯温。只需要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他:天才。
天才到何等程度?据传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书只要看过一遍就能牢牢记在心里。不光记忆力好,他的逻辑能力也天生就强,年仅十岁出头时,就可以跟私塾老师大谈儒家讲义,而大多数同龄人连读都吃力。
刘基23岁时,他一举中了进士。在那个殿试三年一届,汉人不被重视,考核经常徇私舞弊的元朝,出生平民的他第一次考试就是进士,可见其天才程度。他也是中华历史上最年轻的进士之一,震撼力不亚于今天20出头的博士生。
那时,战火频发。为了躲避战乱,刘基就只能在待在家里,足足有三年之久。三年后,他的第一封任命来了:县丞。
这是一个八品芝麻官,类似如今的副县长,是帮助县长处理公务的。刘基见自己没有得到中央职务,有些失望。不过再芝麻的官也是官,他决定认真干。
自幼饱读诗书,受儒家理念影响的他,自然是勤奋刻苦,执法严明。他走访乡间,询问百姓的想法,并且发现了一些乡绅与官府勾结,手眼通天,欺男霸女。年仅二十六,志在天下的刘基眼里揉不得沙子,干净利落地把乡绅噶了。
之后,他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因此非常受到百姓的称赞。那些乡绅恨他入骨,但万幸,刘基的长官还是很信任他的,所以一直相安无事。
然而,社会的毒打迟早要来。刘基终究还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物:蒙古人。蒙古人在元朝社会是人上人,刘基得罪的还是蒙古贵族。于是,他干净利落地丢掉了官帽。要不是他闻名于百姓,受到地方长官的赏识,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刘基就这么在意气风发的而立之年丢掉了工作。他内心对元朝十分不满,直接退隐山田了。
再三退隐
退隐后的刘基也没闲着,而是周游江南,与同样怀才不遇的文人们交流沟通,成为了民间知名学者。在这个状态持续八年后,公元1343年,元朝朝廷又给他发了一份offer。
这次的任命,看重的是刘基的大儒身份,请做江浙儒学副提举,类似江浙一代的教育部副部长,兼职主考官。这官有从五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重点在于,当时元朝内政凋敝。身为蒙古人的皇帝发现自己的同胞实在是不擅长管理朝政,把国家整得一团糟。于是元朝末期开始接纳汉人为官。刘基作为地方教育部的高级长官,下可挖掘人才,上可与朝廷沟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此外,作为主考官,每个榜上有名的人都会奉他为老师。所谓“桃李满天下”指的就是那些曾经做过许多届考官,学生遍布朝堂的人。虽然地方考官不如首都考官,但形成一个小团体共进退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那年头,刚正不阿的刘基哪能如意。才干了一年,老是被潜规则教训的刘基就因为郁闷上书辞职,不干了。
辞官后,刘基又是过了长达九年的隐居学者生活。这段时间,他娶妻生子,与文人墨客来往,谈论诗文礼乐,据说还曾与远道而来的日本人交流学问。
公元1352年,已经四十一的刘基没被元朝忘记,又接到了offer。这第三次是让他当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地方军区参谋,官位要比之前的教育部职位高。这次,刘基的主要工作是平叛。
当时,元朝已经遍地烽火,完全压制不住了。而江浙一带以方氏兄弟的队伍最大。元朝下了重赏,让百姓围剿方氏兄弟的队伍,按人头论赏。结果,老百姓在踊跃报名,自告奋勇的立功之后,地方官员因为层层受贿,竟然发不出赏金,全自己贪了。于是百姓十分失望,方氏兄弟地位也更稳固。
刘基虽然文人出身,但是战略眼光完全没落下。他屡屡进谏,把方氏兄弟逼得有意投降。元朝不愿意浪费太多精力,就想同意招安。刘基一看这还了得。方氏兄弟是起义首恶,反复无常,招安无异于引狼入室。他赶紧上书,表示匪首不能留,否则后患无穷。
结果,方氏兄弟凭借掠夺来的财富,贿赂朝廷官员,同意了招安。于是朝廷给方氏兄弟封了大官,还要高于刘基一两级。百姓们见自己帮助朝廷拿不着钱,起义者却被封了大官,反而开始羡慕起义军了。元朝在这些地区的权威土崩瓦解。
方氏兄弟得了便宜,就不停地给刘基穿小鞋。刘基愤怒异常,再度辞官回家。
刘基再度隐居,但是,他内心中的那团火从来没有熄灭。
古来儒生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理想,已经是大儒的刘基自然不例外。因此,哪怕三番五次地对元朝失望,这团火还是促使他在四年后又当了都事,也就是地方军区参谋。
这次,他干了三年,帮助元朝打击起义军。然而,元朝怎么可能让他安心。他的长官因为看不惯他,故意不记录他的军功,没有发应有的奖赏。
刘基对元朝彻底失望,绝了为官的念头,决定安安稳稳当个民间学者。于是,他第四次辞官回了家。
终遇明主
一年后,朱元璋攻下了南京城,听说民间有隐士大儒,就派人去招。
这时的刘基已经五十岁了。他内心的火焰似乎早已熄灭,只求安心治学。但是,面对朱元璋的招募,他似乎又心动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元朝乱世,早晚得被一个人终结。这个人,会是朱元璋吗?
隐居的时间,刘基并没有闲着,他也在关注着时局。此时他综合信息,审时度势,得出了结论:朱元璋最有希望。
心中的火再次燃起,他决定试试。
公元1360年,刘基出山,来到南京城,见了朱元璋。他发挥所学,向朱元璋陈述时局,献计献策,引起了朱元璋的共鸣。于是,他被委任为谋士,跟随左右。
那时,西南的陈友谅大军北进,打入安徽。他的部队兵强马壮,连战连胜,士气正是高昂的时候。此刻,挡在陈友谅面前的只有一人:朱元璋。
面对陈友谅的步步紧逼,朱元璋召集手下人商议对策。有的主和,又的主退,总之避其锋芒是主流看法。朱元璋对这些发言有些不满,于是沉默。
很快,他看见了同样沉默的刘基。
虽然得到了朱元璋的任用,但是经历过宦海沉浮的刘基早就没了年轻时的冲劲。他决定观察观察这个队伍值不值得自己奉献,所以没有强出头。这时,他也看到了朱元璋的眼神。他看懂了。
会议结束后,朱元璋果然让他去了内室,并开门见山的问:“你怎么看。”
刘基微微一笑,道:“陈友谅此人性格暴虐,不把天下人放在眼里。主公您虽然势力较弱,但将领勇猛,士兵团结,这仗完全有的打。正所谓骄兵必败,只要您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再埋设伏兵,陈友谅必败。”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的想法。他的直觉从没错过,这次,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鄱阳湖大战中,刘基巧施计策,引陈友谅孤军深入,船只在落潮时搁浅。朱元璋率军大败陈友谅。在之后的战役里,朱元璋乘胜追击,最终消灭了这一最大的敌人。
在这次战役后,刘基也认可了朱元璋的队伍,屡屡向朱元璋提出精妙的计策。明朝开国后,刘基像年轻时的自己那样,肃正朝纲,执法严明,广施德政。可惜的是,他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晚年不得不回到老家最后隐居,最终于公元1375年病逝于老家,享年65岁。
结语
刘基留下的传说很多,包括留下预言,晚年被下毒而死,或是更忠于元朝而非明朝。这些都是捕风捉影,多见于稗官野史,不可尽信。
后世也有人把他与诸葛亮,管仲相比,甚至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这也是过誉的。朱元璋手下贤臣猛将一大堆,他自己都是一个天才。刘基在朱元璋的队伍里不是无法替代的。
其实,比起出将入相,他的学术成就要更高一些,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大儒。他其实也没那么多心眼,更多是擅长明哲保身,是个相当纯粹的大儒。他的一生是仕隐并重的,频繁地徘徊在为官和隐居之间,到了明朝也依然如此。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太纯粹,太刚,老是得罪人。
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谨守初心,从来没有堕落。为官时,他就执法严明刚正不阿;隐居时,他就著书立说严谨治学,两不耽误。他的一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