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稀里糊涂就这么来了,热得要死,离开空调房就像是离开水的鱼。也许支持我们出门的唯一动力就是下楼去买两雪糕吃了。但谁能想到,这个夏天,想要吃个雪糕,竟然被刺了一剑?对不起,面子和口袋,这一次真的只能二选一了。
雪糕刺客
“雪糕刺客”,这个夏天突然火起来的一个词,准确来说,它更是一个梗。
想象这么一个画面,你热得喉咙冒火,满头是汗闯进一家小店,你什么也不想,脑子里只想着要吃点冰凉的东西,眼睛里只能看到冰柜。终于,你从冰柜里挑了一个看上去似乎还不错的,但是也并不是那么出奇的雪糕。此刻,你只想付了钱,吃上一口再说。
你把雪糕放在柜台上,商家挑起眼皮看了你一眼,有点异色地说道:25。“好”,你下意识地答道,然后顺手点开支付宝,二维码扫描......
“?”,你突然意识到不对劲了,有点不可思议地重复了一遍:“25”?
商家似乎早知你有这个反应,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又说了一遍:“对,这款雪糕它比较特殊,卖得比较贵”。你有些生气了,想要理论两句。但是后方突然传来声音:“你到底买不买,别耽误大家时间”。
你有些尴尬,刚到嘴的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稍微犹豫了一下,就咬牙把钱给付了。出了门,你嗦了一口:“靠,这么贵!”。你气得不行,一口气上不去,也下来,只感觉被眼中的雪糕刺了一剑。
这就是“雪糕刺客”,这可不是什么漫画里面跑出来的搞笑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无数人已经被坑的真实故事。前段时间,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吐槽自己被“雪糕刺了一剑”的故事。有的说“雪糕刺客”治好了自己的社交恐慌,当知道雪糕的价格,并将雪糕重新放回冰柜后,终于不再有社交“牛逼”了一次。有的则是表示“它明明可以直接抢钱,却还送了我一块雪糕,让人感动”。
听上去很好笑,但其实都是无奈和生气,一个成本不到一块钱的雪糕,往几十上百卖?更离谱的是,还不明码标价,活脱脱把雪糕整成了暗器!
两个问题
雪糕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雪糕的溢价严重,几乎是要入驻“食品界的奢侈品”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年才有的,早在前两年,雪糕的价格就开始一路高走,慢慢脱离正常范畴。现如今,一两元的雪糕几乎已经消失不见,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一些被赋予“网红”性质的雪糕,一下就将价格带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比如说新成长起来的冰淇淋品牌——钟薛高。其创立时的价格就飘到了十几元一支,更不要说现在了。钟薛高创始人曾称自己雪糕成本一只40元,爱吃不吃。其嚣张的态度让人侧目,但经过实测,其产品成本顶多几块钱。
不仅是钟薛高这样的新品牌,还要很多不相关的玩家突然就跳了进来捞钱。比如说恒顺醋业推出的文创雪糕,一只卖18,有酱油、香醋、黄酒三种口味,再比如说茅台推出的冰淇淋,有青梅煮酒、经典原味等,售价在五六十元左右。
总之,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一直雪糕而已,怎么就这么贵!
另一个问题是没有明码标价。这也是很多人感觉到“被刺了一剑”的原因所在,如果有价格,大部分都会望而却步,继续让它留在原地。但就是因为不标价格,很多人就因为“嫌麻烦”、“怕丢面子”等原因,稀里糊涂就把高价雪糕给买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种不标价格还卖反常高价的行为,很可能已经构成了“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新规开始实施,商家们别闹了
天价雪糕,其实又是一种花式割韭菜。知情还要买,其实就是交智商税,不知情买了,可以定义被欺诈。无论是哪种,其都是及其不合理的。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也是及时发布了《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并于7月1日开始施行。《规定》中,明确要求商家明码标价,并禁止商家以七种典型方式进行价格欺诈。其中“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和“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两条,直接指向了当下的热梗“雪糕刺客”。
相信这一现象很快将得以改善纠正。
问题来了,这个夏天,你有被雪糕刺了一剑吗?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