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春,钦命钦差大臣和春、清江南提督张国梁奉命二次组建“江南大营”用以围困天京。
“江南大营”设立于天京城东,到1860年2月,“江南大营”的清军在悍将张国梁的指挥下,已经连续攻破了天京西北的下关和九湫洲等天国要塞,兵锋直逼天京城。
天京城面临危机,天王洪秀全自然着急,因此他急令族弟“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仁玕设法解天京之危。
为解天京之危,干王洪仁玕曾数次与忠王李秀成商议破“江南大营”的方法。洪仁玕认为,“此次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必获捷报也。”
两人议定,由李秀成、李世贤两部人马直趋杭州、湖州,然后吸引“江南大营”的主力回师湖、杭。待“江南大营”主力回师后,两李立即放弃湖、杭,然后由小路杀回天京城东,联合英王陈玉成部捣毁“江南大营”。
江浙一带历来就为中国富庶地区,自唐宋时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此时又系清王朝赋税重地。江浙有失乃动摇清朝国本之大事,洪仁玕设计的这个“围魏救赵”之计确实高明。
太平军入浙作战的消息惊动了咸丰皇帝,他为了保住这个财赋重地立即严令已经派出军队援助江浙之地的和春倾力去救援,倘若湖、杭有失,必将严惩救援不力者。同时又特意下旨命已经兵逼天京的门户安庆的曾国藩湘军回救江浙。
曾国藩接旨后,只是抽调小股人马佯装回救江浙,自己则亲督湘军冒着抗旨的重罪继续进逼安庆。
面对不理解自己苦衷的部下曾国藩是这样说的,他说:“欲攻破金陵,必先驻重兵于滁、和,而后可以去金陵之外,断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破安庆,以破陈逆(陈玉成)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之所必救。诚能围攻两处,略取旁县,该逆备多力分,不特不敢悉力北窜齐豫,并不敢一意东顾江浦六合。”
这就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他清楚的知道,只要拿下安庆然后直捣金陵才是彻底消灭太平军的正确战略。只要拿下安庆危及天京,至于太平军攻下易攻难守的富庶江浙地其势亦难久长。
事情果如曾国藩预料的那样,当太平军攻取杭州外城以后,当他们得知和春主力回援江浙之时,太平军立即从杭州撤出急趋天京城东。
1860年4月,诸路太平军抵达天京外围,共计十余万人。5月2日,随着总攻开始的一声号令,诸路太平军在三天的时间里莲破清“江南大营”五十余座营垒,共歼灭清总兵黄靖以下官兵数千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光白银就收获了十万余两。
表面上看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军战术上的大胜利,这次大胜利虽然歼敌不多仅算击溃战,但缴获的大量的军事物资却足以让太平军用上一阵子。那么,我为什么要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是他们战术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失败呢?请往下看。
就在太平天国举国上下欢庆二破“江南大营”,天王洪秀全论功行赏之际,这年6月,曾国藩的湘军在太平军的叛将韦俊的带领下攻破了军事重镇枞阳。
枞阳的失陷后,天京之门户安庆就成了一座孤城,从此以后被湘军彻底合围。此后,陈玉成曾数次想夺回枞阳,但都被他的老上司以能攻善守闻名于世的韦俊死死的挡住,直到安庆被湘军攻陷,陈玉成只能望着枞阳城兴叹。
1860年9月,面对安庆的危局,洪秀全方想起安庆之得失对天京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只有陈玉成因系封地所在重视安庆的得失。
这个时候李秀成与陈玉成的关系已经彻底闹僵,任凭洪仁玕如何向他强调安庆的重要,李秀成只是无动于衷,因为他正在江浙一带享受他的胜利成果。
1861年9月,安庆因为太平天国诸王之间的矛盾而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灭亡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