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今天咱们再聊聊“快艇”的那些事儿。前阵子聊过菲律宾新接收的“米格尔·马尔瓦尔”号导弹护卫舰,这舰大约三千多吨,吨位虽不算大,但对于菲律宾来说非常够用,装备也相当精悍。可我同事却说,这护卫舰打不过咱们的022快艇。
我的回答很明确:艇和舰根本不能直接比较,毕竟这不是游戏!军舰能称为军舰,就得讲究综合性能,既能进攻也能防守,攻守兼备;而快艇只讲进攻,根本不谈防守,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不管是鱼雷艇时代,还是导弹艇时代,快艇的核心设计理念从未改变——它们始终是海上的刺客,执行任务的艇员更是生死看淡的硬汉。现实中,快艇就是那种“拼命三郎”,用速度和勇气换取战果。如果把它们放进游戏里,理解起来就简单了:快艇就是那个敢拼敢冲的角色,任务不论成败都不会亏本,运气好还翻倍收益。
到了1930年代中期,苏联海军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高速鱼雷艇。其中由安德烈·图波列夫设计的“Г-5”(G-5)和“Ш-4”(Sh-4)型鱼雷艇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得到了积极使用。然而,当这些鱼雷艇被尝试部署到新的舰队——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时,却发现图波列夫的艇很难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和频繁的风暴。
高大的海洋波浪以及远大于以往的作战航程需求,迫使设计思路发生改变。部队需要的是具备高速、高适航性、远航能力,并在长时间巡航期间提供足够居住性的新型鱼雷艇。这种远程鱼雷艇不仅服务于近海区域,也要适应近海海域的作战任务。
多个设计局——包括船舶和航空设计机构——几乎同时展开了新艇的研发工作。
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ЦАГИ)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将“Г-5”(G-5)型加大尺寸,以期同时改善其适航性。最终诞生了由索科洛夫领导的“Г-6”(G-5)型。该艇尺寸是原型的两倍,排水量为其五倍。具体参数为86吨排水量,装备6枚鱼雷、一门45毫米火炮和5挺机枪,8台总功率为6400马力的发动机,最高航速为42节。该艇于1936年建造,但其适航性能表现平平,自1939年起被当作辅助舰艇使用,未被列入量产。
同样是在ЦАГИ(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由图波列夫亲自主持,他们尝试通过修改“Г-5”的结构、增大龙骨、增加翼面载荷以及扩大艇体尺寸来开发新型号。在156号工厂建造了原型艇,并于1940年通过测试。这就是“Г-8”(G-8)型,排水量29吨,最高速度48节,适航性有所改善,但艇体强度和动力系统的可靠性仍存在问题,因此也未被量产。
随后,滑行型“Г-9”(G-9)和“Г-10”(G-10)型鱼雷艇在研发阶段被终止。
列宁格勒的194号工厂(马尔蒂工厂)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路线。从1935年起,他们研发一种无翼面钢壳“通用涡轮鱼雷艇”(УТК)。该项目几乎在各方面都属创新,艇上装有小型蒸汽涡轮推进系统(2×6000马力)、传统的三管鱼雷发射装置,甚至测试了世界上第一门双联152毫米反冲火炮(该艇曾试验6种不同武器配置)。但此项目最终止步于实验阶段,原型艇直到1941年夏才完工,却因战争爆发未及试航,随即被疏散到东部,之后该路线被彻底放弃。
同厂还建造了钢壳原型艇“СМ-4”和“СМ-3”,研制周期较长,于1940至1941年进入测试。“СМ-4”重41吨,试航时未达到设计速度(仅37或39.5节,而非设计的42节),因此其鱼雷被拆除,并于1941年8月作为反潜艇猎杀艇移交给波罗的海舰队(编号ТК-124,后改为ТК-164),1944年11月8日在塔林触雷沉没。“СМ-3”同样未达预期速度(实测37节,设计为45节),适航性差,艇体强度不足,但机动性超过预期。
鉴定结论是:“由于强度不足、适航性差、速度不达标,‘СМ-3’不能作为钢焊鱼雷艇的系列母艇。”
改进加固艇体后,“СМ-3”被转交给黑海舰队,在战时得以充分运用。
另一种木制版本被称为“Д-2”(D-2),装配两台1200马力发动机,常规排水量为23吨,最高速度为41节,适航性和续航力不及后续的“Д-3”(D-3),且稳定性较差。该艇未被列入量产,也被移交给黑海舰队,战时作为舰队司令部联络艇使用。
在钢壳艇开发接连失败后,工农红军海军部被迫向第5工厂的设计局下达任务,开发一种无翼面、木质壳体的适航鱼雷艇。建造工作由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下属的造船厂(后为第5号厂)承担,计划在1938-1940年每年生产10艘木质鱼雷艇。技术任务基本参考“СМ-3”型,只是换成木壳结构。
需要理解的是,海军内部普遍对“木壳鱼雷艇”持有偏见。例如,1930年代中期,在黑海测试一艘实验性的木制滑行艇“ДТК”时,每次海试只要发生故障维修之后,艇体板材就会开裂进水。据流传的海军段子说,某次海试中,刚开始堵漏时,“从机舱里伸出了一只手,手上还抓着一条颤动的大鱼,体型相当不错”。虽然事后证实这条鱼是“提前藏好的”,但调查委员会还是终止了测试。
无翼面三引擎木壳艇“Д-3”(D-3)型的技术任务如下:
- 战斗负载下、海况不高于3级时航速不低于43节;
- 海况3级下能够在任意波向、任意动力模式航行;在降低速度的情况下,海况6级下也能安全航行;
- 无翼面木质船壳,满足整体与局部强度要求,并能通过铁路运输;
- 巡航速度下续航力为400海里,自主生活能力三天;
- 动力系统为三台各1000马力的“ГАМ-34Ф”汽油发动机;
- 武装包括两枚533毫米口径鱼雷,由舰队自研的侧抛式БС-7发射装置发射,以压缩空气驱动;
- 两挺DShK高射机枪,弹药3000发;
- 安装“T-4”烟幕系统;
- 深水炸弹:4枚大号、8枚小号(超载时搭载);
此外,海军还进一步提出:
- 提高适航性不得以牺牲速度为代价;
- 鱼雷发射装置应可在任何速度下发射,包括静止状态;
- 增强防空武装;
- 强化伪装性能(如:发动机消声器、减小飞溅和艇体轮廓面积等);
取消翼面设计改善了适航性(通过增加船底角度),但也降低了最高航速。
叶尔马什·列昂尼德·利沃维奇(1906年生)——D-3型鱼雷艇设计师
所有工作都是在匆忙中进行的,因为战争已迫在眉睫,而之前的几年却都浪费在对一些无果方案的研究上。该项目是在设计师叶尔马什·列昂尼德·利沃维奇的领导下完成的。
由第5号工厂建造的试验艇是该型艇中最早的一艘,共建造了73艘,仅用七个月就完成了建造。1939年9月27日,试验在芬兰湾开始,并一直持续到1940年8月31日。“D-3”在平静水面上可达到48节的速度。
根据1939年11月24日的接收委员会报告,“D-3”主要被认定为远程鱼雷艇类型,符合对航海性能、高速、航程、自主性和宜居性的要求。
接收委员会指出,“在5—6级海况下,‘D-3’艇表现出良好的航海能力,并能在高达36节的航速下保持足够的结构强度。”
试验尚未完成,海军就已经订购了首批6艘试验系列“D-3”艇。这些艇于1940年初开工建造。在完成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航海试验后,苏联海军人民委员部(海军部)下达了建造100艘该型艇的订单。
然而,到战争爆发时,只有一艘试验艇服役,并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
试验系列中的前五艘鱼雷艇在战争爆发前被送往北方。1941年8月,这些载有鱼雷艇的平台列车抵达摩尔曼斯克,并于8月28日投入服役。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战争年代,第5号工厂仍在继续建造“D-3”。位于索斯诺夫卡的第640号工厂在战争期间也建造了“D-3”和“MO-4”型艇。
“D-3”艇共分两个系列生产。
第一系列使用GAM-34型发动机,装备两挺DShK重机枪,速度较低,仅为32节。从1940年到1942年,共建造了26艘。
第二系列则是在1943年恢复生产后开始建造的,与前一系列的最大区别是使用了租借法案提供的美国“帕卡德”(Packard)汽油发动机,并加强了火力。该系列的首艇于1943年服役。得益于美国发动机,速度提高到47-48节。从1943年到1945年共建造了47艘。
这些鱼雷艇的生产数量、性能和用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动机的供应情况。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由于强力发动机的短缺,有些艇原计划作为鱼雷艇建造,最终却只安装了一台GAM-34BS发动机,另两台位置只能安装较弱的ZIS-5发动机,结果最大航速仅有24节,这些艇被改作护卫艇使用。
还有几十艘艇最初就是按小型猎潜艇的设计建造的(“ПП-190К”项目)。
排水量38.9吨;尺寸为22.1×4.0×1.7米;在2200马力功率下航速为23.8节;武器包括:1门37毫米有护盾的自动炮、2挺双联装DShK重机枪和深水炸弹。
在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围困期间,第5号工厂共建造并交付给海军107艘此类舰艇。
最初的设计方案预定装备三台米库林GAM-34 FN发动机,但由于该发动机存在可靠性问题,且航空发动机优先供应,因此自1940年起停产。取而代之的是功率较低的GAM-34 BS型发动机,功率为850马力。这导致航速指标参差不齐,使用新发动机的舰艇最高航速仅为32节。直到租借法案援助下获得了功率为1200马力的“帕卡德”发动机,情况才有所改善。
武器配置也出现了变化。最初配备2挺DShK机枪、两具533毫米BS-7型吊架式鱼雷发射装置和一些深水炸弹。实战经验迫使加强武装,批量生产的舰艇开始装备20毫米的ShVAK自动炮、租借来的Oerlikon炮。由于库存问题,还出现了许多非常规解决方案,比如配备双联ShKAS机枪、“柯尔特-勃朗宁”机枪等。
此外,在10艘舰艇上,舰首的DShK机枪前还加装了4联装的M-8型火箭发射器。为了避免被火箭尾焰灼伤,这些舰艇的发射器后方甲板加装了钢板。该装置由造船工程师鲍里斯·巴特科夫斯基(Б. И. Батковский)设计,并于1941年10月进行了测试。巴特科夫斯基本人在围困期间死于饥饿。
BS-7型吊架式鱼雷发射装置在使用中遭到广泛批评。实际上,早在1940年的验收委员会就指出它们可靠性差。在北极海域使用尤其困难,在发射前必须彻底清除鱼雷和发射装置上的冰。为此,第5号工厂设计局曾研发管状鱼雷发射装置,但由于围困期间条件所限未能完成开发。
第5号工厂的设计局也在持续改进D-3型舰艇的结构。1942年,推出了反潜艇版本的P-19-0型,装备更强的火炮和16枚深水炸弹,尽管没有潜艇探测设备。改进型被命名为P-19-OK。同年,该设计局与中央设计局-50(ЦКБ-50)共同推出了P-26型——一种使用不同船体布局和额外发动机的改进型D-3;还提出了“项目158”,即钢制船体版本的D-3。
为实现统一化和扩大生产,1942年7月8日,苏联造船人民委员部与海军人民委员部联合下令,以D-3为基础,开发一种统一的战斗舰艇——“项目200”,分为木质和钢制两种版本,使用进口“帕卡德”发动机,分为鱼雷艇型和小型猎潜艇型。最终,在1942年11月,“项目200”获批准,其中四个型号进入批量生产:
- OD-200:木质小型猎潜艇,为量产型。在第640号工厂(索斯诺夫卡)以流水线方式建造,共建成167艘“OD-200”型木壳猎潜艇。
- 排水量:47.2吨;尺寸:23.4×4.0×1.75米;在1800马力功率下航速为28节;武器包括1门37毫米有护盾自动炮、1门20毫米自动炮和2挺双联DShK机枪;配有2个深水炸弹投放器;舰员19人。
- OM-200:钢制版本,因缺乏可用钢材被取消。
- TD-200:木质鱼雷艇,1946年建成原型。木壳新型鱼雷艇“TD-200”于1946年由第5号工厂开始交付海军。
- TD-200 бис(北约代号:P2级):1946年在“TD-200”基础上,结合战争经验加以改进,投入批量生产。新型舰艇装备国产M-50柴油机、“闪电”(Зарница)雷达,指挥室设于驾驶舱上方,采用胶合结构和改进型船体线型。
TD-200改型(ТД-200бис)型鱼雷艇
ТМ-200(“Юнга”/“雏鹰”):钢制鱼雷艇,配备管状鱼雷发射器,共生产了24艘。由里宾斯克造船厂建造。首批5艘在1944–1945年服役。
СТК ДД(STK DD)(项目163)方案图:СТК ДД(STK DD)为项目代号163的一种设计方案。
СТК ДД(项目163)
1943年,依据移交的相关技术资料,第340号工厂由N.V.戈因基斯(Н.В. Гойнкис)领导的一组设计师设计出另一种钢制鱼雷艇,基于原始的СМ-3项目,命名为СТК ДД(“远程钢制鱼雷艇”),也被称为第163号工程(проект 163)。其特点是配备有四具457毫米管状鱼雷发射器。该艇在里海进行了测试,并于1943年9月28日编入黑海舰队。但并未参加任何实战。不过,其部分设计方案后来被应用于著名的第183号项目中。
该艇长25米,宽4米,吃水1.6米,满载排水量为50.7吨。主动力装置为三台功率各为1000马力的М-50柴油发动机,提供最高航速34节。此外,还配备一台功率为450马力的В-2型经济巡航用柴油发动机,在10节航速下,航程可达1000海里。艇员编制为11人。武器包括三挺12.7毫米口径的DShK重机枪。
战前,第5号工厂为海军和海岸警卫队提供了超过1200艘各种型号的艇只,其中包括225艘猎潜艇和238艘“КМ-4”型通用边防艇。由于在“Д-3”型鱼雷艇及其改进型的研发、定型与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该厂全体员工于1944年5月31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这一勋章现由**“阿尔马兹”公司**继承,该公司专注于小型舰船建造。
“战前研制的‘Д-3’型远程鱼雷艇开创了苏联艇只建造的新阶段。其优良的适航性能使其能够在广大海域有效作战,甚至在波罗的海与极地冬季的最严酷条件下亦能执行任务。”
鱼雷艇 Д-3(D-3)型,装配帕卡德发动机的 D-3 型量产鱼雷艇外观图
Д-3(D-3)型鱼雷艇总体外观(装配帕卡德发动机的量产型)
1. 半导缆孔、2. 拖缆柱、3. 缆绳支柱、4. 导缆板、5. 12.7毫米DShK重机枪、6. 锅炉可拆卸烟囱、7. 鱼雷瞄准平台、8. 信号探照灯、9. 天线、10. 顶灯支架、11. 顶灯、12. 舰旗旗杆上的三角旗、13. H-27型气瓶、14. 缆绳、15. 发烟装置储罐、16. 缆绳支柱、17. 1939年式鱼雷(533毫米口径)、18. 烟管支架、19. BS-7型气瓶、20. 系缆柱、21. 小型架台、22. 护栏、23. 旗杆、24. 海军旗、25. 船尾航行灯(红绿白三色)、26. 发烟装置管路、27. 拖缆环释放器支架、28. 舵机扇形齿轮、29. 舵叶与舵杆、30. 螺旋桨、31. 轴承支架、32. 推进轴、33. 发动机排气管、34. 拖缆环、35. 前舱口、36. 防撞板、37. 指挥台(驾驶舱)、38. 救生圈及固定装置、39. 可拆式发动机舱盖、40. 甲板舷窗、41. 发动机舱舱口、42. 鱼雷挂钩与卡环、43. 舷侧鱼雷释放装置、44. 弹药和物资舱口、45. 深弹投放装置手柄、46. 压扣装置、47. 燃料舱舱口、48. 发烟罐、49. 大型架台、50. 深水炸弹、51. 油箱加油口、52. 通风头、53. 发烟装置减速器、54. 甲板探照灯、55. 桅杆拉索、56. 无线电天线导入口、57. 通风蘑菇头、58. 信号桅杆、59. 指挥舱观察窗、60. 指挥舱护栏、61. 系缆柱、62. 挡光帘、63. 桅杆支架、64. 指挥舱舱门、65. 风暴扶手、66. 机枪炮塔、67. 舵索、68. 防风遮阳板、69. 识别灯、70. 折叠座椅、71. 舷梯、72. 警报器(汽笛)、73. 舵轮与卷扬机、74. 指挥官舱口、75. 中央舱口、76. 天线导入口的遮挡罩、77. 鱼雷瞄准具基座、78. 外部控制台、79. 航空型时钟、80. 领航员桌与柜子(带门)、81. 罗盘、82. 射击控制箱、83. 电报发射器、84. 油门控制柱、85. BS-7装置底座、86. 20毫米厄利孔自动炮、87. 弹匣、88. 舷窗
“Д-3”型鱼雷艇
制造厂:列宁格勒的内务人民委员部第5号工厂,以及基洛夫州索斯诺夫卡的第640号工厂
建造时间:1940–1944年(部分资料为1939–1945年)
建造数量:共建成73艘
服役时间:1940–1951年
技术参数:
排水量:第1系列:标准排水量30.8吨,满载排水量32.1吨、第2系列:标准排水量32.1吨,满载排水量37吨
尺寸:最大长度21.6米,垂线间长21米、宽度:甲板处3.9米,水线处3.7米、吃水:第1系列为0.8米,第2系列为0.9米
动力装置:三台汽油发动机,型号可能为ГАМ-34 / ГАМ-34ВС / ГАМ-34Ф或美制Packard、功率每台750–1200马力、三轴三桨
航速:第1系列为32节,第2系列为45节,最快可达48节
航程:全速航行时为300–320海里、以8–10节经济航速可达550海里
编制人员:8–10人,包括1名军官;具备运送登陆部队的能力
适航性:可承受6级海况
装甲防护:局部厚度可达40毫米
武器装备:
第1系列:2挺12.7毫米DShK高射机枪
第2系列:1门20毫米ШВАК机炮 + 2挺双联装DShK
也有采用美制“柯尔特-勃朗宁”机枪 + 1门20毫米“厄利孔”机炮等配置
雷达设备:配有标准艇用雷达,如“沃斯珀”(Vospers)和“希金斯”(Higgins)系统
反潜武器:8枚深水炸弹
鱼雷武器:2具架设式БС-7型鱼雷发射装置、搭载2枚533毫米1939年式鱼雷
ТКА-12号鱼雷艇:制造厂:列宁格勒,内务人民委员部第5号工厂、建造时间:1941年
技术参数:排水量:35.7吨、尺寸:长度22.1米,宽度3.96米,吃水1.7米、动力装置:3台ГАМ-34БС汽油发动机,每台850马力,共3轴、航速:32节、航程:355海里、续航时间:可连续航行3天、编制人员:9人
武器装备:2挺12.7毫米DShK高射机枪、2枚533毫米鱼雷(架设式发射器)、12枚小型深水炸弹
北方舰队博物馆(摩尔曼斯克)的Д-3(D-3)鱼雷艇模型
鱼雷艇的船体由两层木材组成,外层为落叶松,内层为松木。船底采用三层结构。船体在某些部位厚度可达40毫米。结构上,松木起到了特殊的保护作用,遇水后会膨胀,能够堵住小的破洞和裂缝。木板用铜钉固定。甲板由两层木板构成,行军时可以轻松容纳一个登陆排。船体中央设有带观察窗的封闭式驾驶(战斗)舱。
船体被防水隔板分为五个舱室(前甲板舱;船舱、无线电舱和炊事间,指挥官舱,电气舱;发动机舱;舵手储藏室;燃油箱和舵柄舱)。用于压载的材料是普通砖块。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重要舱室配备了供暖设备。
艇的排水量为32吨,满载时为37吨。最大长度为21.6米(垂线间长度为21.0米),最大宽度甲板处为3.9米,龙骨处为3.7米。设计吃水深度为0.8米。艇能在不超过6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第一批艇装备国产GAM-34发动机,功率为750马力(最高航速32节)、GAM-34ВС为850马力或GAM-34Ф为1050马力(最高航速37节)。第二批艇配备了三台美国Packard 4M-2500航空汽油发动机(每台1200马力),通过租借法案获得,最高航速可达48节。满速航程为320-350海里,8节巡航航程为550海里。
艇内驾驶舱配备了一套控制仪表和设备——舵轮、机器电报、三台转速表(每台发动机一台)、油门调节装置、带航海图的平板、用于发射鱼雷的自动射击装置、KI-6磁罗盘和“Штиль-К”无线电台(带电话模式,功率10-20瓦,频段75-300米,最大通信距离20海里)。战争末期,部分D-3艇还装备了雷达系统。
第一批次的武装为两挺12.7毫米口径的大口径DShK机枪,枪管长度为84.25倍口径,分别安装在舰桥顶部和前甲板。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初速为850米/秒,最大射程可达3.5公里,射高达2.4公里。机枪采用弹带供弹,每条弹带装50发子弹。每挺机枪由两人操作。装备有带可调节肩托的肩托架,以及带光学瞄准器的手动操控系统。
第二批艇则根据战斗经验配备了一门20毫米口径的ShVAK自动炮,炮管长度为84倍口径,安装在舰桥后的专用炮座上。该炮同样使用弹带供弹,由两人操作,射速为每分钟700发,初速815米/秒。此外还配有两挺并列安装的12.7毫米口径DShK重机枪。
战争时期,艇上还加装了租借法案提供的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以及成对的12.7毫米“柯尔特-勃朗宁”机枪。此外还使用了其他类型的机枪,例如成对的7.62毫米ShKAS(МСШ)机枪等。
“Д-3”型鱼雷艇首次配备了БС-7型舷侧抛射式鱼雷架。这种装置结构相当简单,是类似于军用航空中用于挂载弹药的挂架,用于固定鱼雷(或水雷)。鱼雷的抛射使用的是电雷管装置,由安装在鱼雷架中的两个雷管、导线和电池(电化元件)组成。当电路闭合时,电流传送至雷管,从而实现点火发射。
这类发射装置允许鱼雷从静止状态下直接发射,而相比之下,“Г-5”型鱼雷艇则必须加速到18节的航速后才能及时转向,避免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命中。
鱼雷发射通过舰桥上的操控台引爆电雷管进行控制,同时鱼雷手还可通过安装在鱼雷架上的两个雷管进行辅助发射。每艘艇携带两枚533毫米1939年式鱼雷(每枚重1800公斤,其中装有320公斤TNT炸药,以51节航速航行时最大射程约为4公里)。
此外,艇上还装备了8枚BM-1型深水炸弹,安置在舰尾。BM-1炸弹重41公斤,其中25公斤为TNT炸药,下沉速度为2.3米/秒,爆炸半径可达5米。这种炸弹既可以意外命中敌方潜艇,也可以用于引爆水下布设的触发式或声控水雷。
插图:卡列洛夫绘于《海军汇刊》杂志
1940年8月6日,“Д-3”型首艇正式编入黑海舰队服役。在黑海舰队中,其原型艇之一——“СМ-3”也参加了战斗,后来“ТД-200”和“СТК ДД”也加入了战斗序列。
尽管数量不多,但鱼雷艇艇员们取得了显著战果。
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科契耶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чиев,1913—1946)
1942年6月13日,在对雅尔塔港的突袭行动中,“Д-3”型鱼雷艇在后来的苏联英雄——科契耶夫·K·G.的指挥下,用鱼雷击沉了一艘意大利的超小型潜艇“CB-5”。
“科契耶夫没有开火,岸上的德军也没动静。有人在海滩上做体操。”——加夫里什(Гавриш)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我们停在港口入口处,而正前方就是一艘高速登陆驳船横在航道上……就在这时,一枚鱼雷带着巨响从发射装置中射出,扑通一声落入水中,激起了水花。海面上顿时显现出一条清晰的白色水迹——鱼雷出动了,直指目标。而科契耶夫仍然镇定如常,站在那里凝视着。直到鱼雷击中驳船,升起巨大的火焰和烟柱,他才下令发动机‘全速前进’,并果断命令:‘释放烟幕!’”
“引擎轰鸣,鱼雷艇猛地加速,身后拖出浓密的烟幕。岸上顿时爆发出猛烈火力——炮声、机枪声,甚至迫击炮也加入了射击。水面在艇周围翻腾着炸点。带着右舷倾斜(因为还挂着另一枚鱼雷),在烟幕掩护下,我们成功避开了攻击,平安返回新罗西斯克。”(起初艇长报告击沉了一艘驳船,但根据侦察情报,后来确认目标为潜艇)
德国档案记载:
“6月13日夜间,敌方航空兵与鱼雷艇对雅尔塔展开联合袭击。一艘俄国鱼雷艇在通过障碍后发射鱼雷,击沉了意大利‘CB-V’型潜艇。尽管遭遇炮火攻击并被观察到击中,但该艇利用烟幕掩护成功撤退。”
艇长切皮克因这次大胆但成功的突袭被授予‘红星勋章’。
奥列格·米罗诺维奇·切皮克(Олег Миронович Чепик)
1942年8月1日,“Д-3”鱼雷艇在“СМ-3”鱼雷艇的协同下,击沉了一艘德国的高速登陆驳船“F 334”(排水量220吨)。其中,“СМ-3”在1944年解放克里米亚期间与“Г-5”型鱼雷艇协同作战时又击沉了一艘类似的驳船。
此外,黑海舰队的鱼雷艇还开创了海上火箭发射装置的首次实战应用。1942年6月19日夜间,由高级中尉切皮克指挥的“Д-3”号与“СМ-3”号鱼雷艇,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悄悄驶近被德军占领的雅尔塔港。
他们利用混乱的灯光信号干扰了敌方护卫舰的识别系统。德军将这两艘艇误认为是己方舰只,因为它们外形与“Г-5”型不同,而“Г-5”又没有足够航程驶入该区域。
在这一有利时机下,苏方鱼雷艇先后发射了鱼雷和火箭弹,然后全速撤退,成功返回基地。
由于封锁,长时间无法将列宁格勒建造的“Д-3”型鱼雷艇运出,因此大多数该型艇参加了波罗的海战争。波罗的海的“Д-3”艇共击沉敌方舰船和运输船45艘。
最显著的战果是在内尔瓦岛海战中,“Д-3”艇击沉了一艘德国“埃尔宾”级驱逐舰T31(排水量1294/1754吨,速度33节,乘员206人,武备包括两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四门105毫米炮、两门双管37毫米高射自动炮、一门四管20毫米自动炮、两门(T31上为四门)20毫米自动炮和两挺13.2毫米机枪)。
1944年6月19日至20日夜间,14艘苏联鱼雷艇(包括4艘“Д-3”、8艘“Г-5”、2艘“Ш-4”)、10艘猎潜艇和4艘装甲艇掩护苏联登陆部队在内尔瓦岛登陆。第1近卫鱼雷艇大队由二级舰长奥西波夫指挥。德军为阻止登陆,派出“埃尔宾”级驱逐舰T-30和T-31执行“捕莺行动(Drosselfang)”。
最初与德舰交火的是苏军的炮艇(猎潜艇和装甲艇),但未能阻止敌人,有三艘苏联舰艇受损。随后的两次鱼雷艇攻击(由“Г-5”和“Ш-4”型艇执行)亦未成功,鱼雷未命中,且多艘艇受损。
第三波攻击中,仍具战斗能力的鱼雷艇全数参战,包括“Д-3”型艇。两艘“Д-3”艇——ТК-37(指挥官:高级中尉瓦西里·伊里奇·特罗年科)和ТК-60(指挥官:中尉V·A·布舒耶夫)从两侧接近T-31号驱逐舰并发射鱼雷。据记载,在凌晨0:03,两枚鱼雷命中T-31(另有资料称仅ТК-37命中一枚),驱逐舰于0:30沉没。T-30则迅速撤离战场。
此次战斗中,苏军有8艘舰艇受损,德军有6名水兵被俘,76人阵亡。
“Д-3”鱼雷艇也参与了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在战争期间的最后一次登陆作战:1945年5月9日早晨,6艘“Д-3”型艇(由三级舰长奥谢茨基指挥)在博恩霍尔姆岛登陆了108名海军步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艘“Д-3”型艇(ТК-52)于1941年10月23日被芬兰人缴获,当时该艇因风暴被冲上海岸。该艇先被改名为V1,后又称为Vasama,作为机动鱼雷艇服役至1943年,之后改为巡逻艇。根据1944年《莫斯科停战协定》,该艇被归还给苏联海军。
但“Д-3”型鱼雷艇最为活跃的战斗是在北方舰队。
第一批试制系列的五艘鱼雷艇由设计人员季莫费耶夫和验收机械师穆欣陪同,从列宁格勒启程,被送往北方战区。这批艇于1941年8月通过铁路平台运抵摩尔曼斯克。此时,北方舰队已经拥有两艘鱼雷艇。
这五艘新艇(舷号为11–15)与原有的两艘艇一起,组成了鱼雷艇大队。该大队后来荣获红旗勋章,并被授予乌沙科夫勋章。大队以该编制作战直至1943年,此后“Д-3”艇恢复生产,同时开始接收来自租借法案的盟军鱼雷艇。
亚历山大·奥西波维奇·沙巴林(Александр Осипович Шабалин,1914年10月22日〔旧历11月4日〕—1982年1月16日)
“Д-3”艇抵达不久便开启了战斗记录。敌人没有预料到苏联人会拥有航程远、适航性强的鱼雷艇。1941年9月11日晚,ТКА-11(指挥官:海军上尉斯韦特洛夫)与ТКА-12(指挥官:中尉沙巴林)出海拦截敌方运输队,成功用鱼雷击中了一艘大型运输船和一艘护航舰NT05“东乡”(Togo)。其中,ТКА-12击中的是护航舰。这艘护航舰原为拖网渔船改装而成。尽管该舰被德军拖回基地,但已经无法修复。
三周后,在瓦朗厄尔峡湾(Варангер-фьорд),ТКА-12又击沉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大型德军运输船(挪威“比约尔农根”号渔船)。因此,该艇的全体船员成为北方舰队首个全员获得勋章的艇组。
1943年12月22日,在瓦朗厄尔峡湾一次对敌方船队的攻击中,ТКА-12受到了严重损伤。尽管艇长、中尉帕拉马尔丘克双腿负伤,但他仍成功将鱼雷艇带回基地。
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帕拉马尔丘克(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аламарчу́к,1919年1月15日-2007年10月10日)
到1944年2月为止,ТКА-12(鱼雷艇12号)的战果已经达到7次胜利。最后一次胜利是在1944年7月15日,在贝克峡湾附近,ТКА-12在中尉切佩尔金的指挥下,从近距离击沉了一艘大型敌舰。
隶属于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沙巴林的ТКА-12鱼雷艇战绩显赫:多次击沉敌方舰船,参与了多次战斗行动,包括佩察莫-基尔克内斯战役。截至1944年初,艇长沙巴林(时为海军上尉)共执行了86次战斗出航任务,在鱼雷攻击中击沉了一艘潜艇、四艘运输船和两艘护航舰,执行了4个侦察小组的登陆任务,参与为布设海上水雷防线进行护航,还执行了对落海飞行员的搜索和救援任务(共救出6名飞行员),其艇组还击落了一架敌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12月22日起,北方舰队司令部将鱼雷艇的缩写由ТКА改为ТК(即“鱼雷艇”)。在这之后,编号为13号和114号(原15号,编号变更于1944年4月1日前)的两艘Д-3型艇,在海军上尉В.П.费多罗夫的统一指挥下,发起了一次尤为顽强而果断的进攻行动。
1944年4月22日午夜前后,苏联鱼雷艇上的信号兵在岸边发现了闪烁的灯光,推测这是人为开启的导航信号——意味着附近可能有敌军护航船队。果然,凌晨2点16分,**8艘德国“高速艇”(S艇,俗称“快艇”)**出现在视野中。为掩护运输队,敌人释放了浓密的烟雾。
苏联鱼雷艇随即加速冲锋,黑夜中爆发激烈战斗。ТК-13和ТК-114三次试图突破,三次都被敌方猛烈炮火击退。在兵力上敌方具有四倍优势,并借此发动了勇敢的反击。
意识到强攻无效后,费多罗夫上尉巧妙地调整战术:他带领编队向雷巴奇半岛方向机动,制造出“放弃进攻”的假象。然而,两艘Д-3艇随即划出大弧线绕至敌船队后方,在第四次攻击中成功突袭——一艘运输船被击沉,另一艘受损。
艇组无一伤亡,安全返回基地。
1944年9月,卡累利阿方面军开始实施清剿敌占佩察莫地区的作战计划。按照作战设想,部队首先要夺取利伊纳哈马里港口,然后向佩察莫方向发起进攻。
为了将登陆部队送往利伊纳哈马里,共调配了8艘鱼雷艇和6艘护卫艇,由两支来自北方舰队的舰艇编队执行任务,分别由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海军上尉沙巴林和二级舰长科尔舒诺维奇指挥。10月12日21时,舰艇编队驶入海域。沙巴林的分队在佩琴加湾入口处被发现。尽管遭到德军和芬兰军队的猛烈炮火攻击,苏联鱼雷艇在剧烈机动下成功突入港口并完成了登陆部队的投送任务。
D-3型艇展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例如,ТК-114号艇在战斗中舵机被打坏,但艇员们仅靠发动机控制航向,将艇从敌军火力下拖带撤出。战后在艇体上共发现200处弹孔。
到了10月13日傍晚,登陆部队已完全控制了利伊纳哈马里港。10月15日,第14集团军清除了佩察莫的敌军;10月25日,基尔克内斯也被收复。
还有一个更为罕见的事例:ТК-209号鱼雷艇在1944年5月由中尉基索夫指挥,在基伊群岛附近遭到德军飞机袭击。尽管艇体被打出320个弹孔,该艇依然坚持战斗,并击落了一架德军飞机。
在北极地区,苏联鱼雷艇兵不断打击敌方海上补给线,执行登陆和侦察小组投送任务,参加大型舰艇和运输船的护航行动,以及布设水雷封锁线。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两次“苏联英雄”获得者沙巴林和“苏联英雄”А.Г.斯韦尔德洛夫,他们各自击沉了7艘敌方舰船。此外,在D-3型鱼雷艇上作战的洛佐夫斯基、斯塔罗斯京和阿法纳西耶夫也因战功卓著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1946年,两艘D-3型鱼雷艇被出口至波兰,并编入波兰人民共和国海军(Wojskowa Marynarka Wojenna PRL)服役,舷号分别为TP-1(原TK-76)和TP-2(原TK-116)。后来它们多次改名:1950年改为ST81和ST82,1955年再改为KT81和KT82。最终于1957年退役除籍。
D-3型鱼雷艇理所当然地被视为胜利的象征之一。战争期间,共有25艘此型艇在战斗中损失,另外2艘因故退役。
2020年2月7日,俄罗斯银行在“卫国战争武器(武器设计师)”系列中发行了一枚面值25卢布的纪念币,币面为“武器设计师列昂尼德·列昂尼多维奇·叶尔马什(Леонид Леонидович Ермаш),上面绘有D-3型鱼雷艇的图像。
著名的ТКА-12号鱼雷艇,曾由多位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指挥,包括:中尉希姆琴科、中尉沙巴林(两次“苏联英雄”获得者)、上尉切克雷金、中尉帕拉马尔丘克(苏联英雄)、中尉切佩尔金、海军上尉舒利亚科夫斯基
根据1945年6月14日苏联海军总参谋部部长的决定,“ТК-12”艇被移交给北方舰队博物馆作为展品保存。后于1983年7月31日在北莫尔斯克市“勇气广场”,作为鱼雷艇水兵纪念碑的一部分,正式落成安放。
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