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闽南网报道,日前,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俄罗斯2050年能源战略》,披露了其能源储备数据。报告指出,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储量,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310亿吨,按目前5.4亿吨的年产能计算,足够再生产65年以上,还有大量未开发石油储备,足以灵活应对国内外需求的变化。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拥有63.4万亿立方米的庞大储量,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拥有全球16%的产能,目前的天然气储量足够再开采至少100年。

能源开采(资料图)
美国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俄罗斯作为主要产油国,需通过稳定出口保障财政收入,俄罗斯近年来虽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但自身采油能力下滑,今年探矿找油费用比去年减少12%,未来供应可能存在困难。俄罗斯超40%的对华石油出口占比已超过中国能源进口安全红线,其后续或会加强与沙特、伊拉克等中东国家,以及巴西、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合作。中俄能源合作宛如一座灯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照亮双方前行的道路,共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日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规划中的俄罗斯至中国“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路线还未确定,有可能会通过蒙古国。在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间隙张汉晖大使对媒体说:“天然气管道第二条线路正在探讨当中,已经达成了一致,就是说,项目会落地。关键是走哪条线。”张汉晖大使指出,其中一条路线方案是修建一条通过蒙古国的天然气管道,第二条则不需要过境蒙古。
蒙古国,这个位于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近年来的外交政策走向让人捉摸不透。其推行的 “第三邻国” 战略,逐渐向西方靠拢,这一举动引起了中俄两国的高度警惕。2023 年,蒙古议会通过了《过境费修订法案》,将天然气管道过境费率提高至国际标准的 2.3 倍。这一举措,无疑是在中俄蒙三方的利益平衡上狠狠地踩了一脚,使得原本就复杂的能源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除了在经济上的 “狮子大开口”,蒙古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动作也让中俄感到不安。

开采(资料图)
俄罗斯也以“优先保障自身需求”为由,多次削减对蒙古国煤炭运输的运力。2024年,蒙古国对印度的煤炭出口量不足100万吨,仅为对华出口量的1.2%,这场“印度幻想”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蒙古国在军事和政治层面也不断向西方靠拢。2024年9月,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布・鲍尔访问蒙古国,并宣称蒙古国是“可靠伙伴”,而在早几年前双方还计划开展“网络安全中心”合作。这种合作背后隐藏着北约在中俄腹地埋设棋子的战略意图。
中俄的能源合作反而越走越稳。 除了“西伯利亚力量”原有管道,中俄北极LNG项目2023年输送了800万吨液化天然气,足够上海用两年。 这种“管道+海运”的双保险模式,让中国根本不怕蒙古耍花招。蒙古国内的反对声也在发酵。 牧民担心管道破坏草场,议员质疑政府“贱卖国家利益”。 2024年3月,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爆发了2000人规模的抗议,示威者举着“不做大国棋子”的标语,要求政府公开谈判细节。这场过境费博弈暴露了小国的生存困境。

普京(资料图)
绕开蒙古国,也符合中国的战略安全考量。蒙古国若成为中俄能源过境国,存在着切断天然气运输、威胁中国能源安全的风险。绕过蒙古国可节省过境费用,有利于中国降低天然气进口成本。更何况,中国满洲里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更低,且能直接对接中国东部的能源消费中心。如今,“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一旦改为中俄直通,将会成为对蒙古国“骑墙外交”的一个否定。蒙古国若幻想依靠域外势力“制衡中俄”,终究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