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南下支队(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是中共在抗战后期实施的重要战略行动。1944年夏,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重创国民党军,致使华南大面积沦陷。中共中央紧急抽调八路军第359旅精锐5000人,由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委,执行三大任务:打通华北与华南抗日通道;向新四军第五师输送138名军政骨干;在湘粤赣边区开辟五岭根据地,为战后战略博弈抢占先机。
1944年11月9日,部队从延安誓师南征,突破日军七道封锁线,跨越黄河、长江天堑,转战陕、晋、豫、鄂等八省。1945年1月27日与大悟山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实现八路军与新四军首次战区协同作战;3月攻占湖南平江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发行"救国公债"。但战场局势突变:日军因太平洋战事收缩防线,国民党川军王陵基集团四个师联合日军第40师团机械化部队,对南下支队形成"铁壁合围",部队在湘北遭遇重创,无线电中断致失联35天,根据地建设被迫中止。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调集7个军15万兵力实施围剿。南下支队化整为零穿越粤北瑶山,创下三日急行军180公里记录,最终于1946年10月北返延安时仅存1414人。这场历时659天、转战2.7万里的远征虽未建成五岭根据地,但达成多重战略价值:牵制日军3个师团及国军11个师,策应华北战场;锻造出"南下干部团"精锐力量;其运动战经验直接孕育中原突围战术体系,被毛泽东誉之为“第二次长征”。
司令员 王震,湖南浏阳人,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
政治委员 王首道,湖南浏阳人,原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副政治委员 王恩茂,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参谋长 朱早观,苗族,湖南凤凰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
政治部主任 刘型,江西萍乡人,1947年在鄂西北作战中牺牲。
第一大队大队长 陈外欧,湖南茶陵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政治委员 李铨,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
第二大队大队长 陈宗尧,湖南茶陵人,1945年6月在岳阳黄岸寺遭国军伏击牺牲;政治委员 罗章,江西万载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
第三大队大队长 张仲瀚,河北沧县人,新疆军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政治委员 曾涤,湖南浏阳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
第四大队大队长 徐国贤,江西莲花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政治委员 廖明,江西安福人,1964年授少将军衔。
第五大队大队长 苏鳌,湖南浏阳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政治委员 龙炳初,江西莲花人,1961年授少将军衔。
第六大队大队长 贺炳炎,湖北松滋人,1955年授上将军衔;政治委员 廖汉生,土家族,湖南桑植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
第七大队大队长 郭鹏,湖南醴陵人,1955年授中将军衔;政治委员 吴光远,湖南平江人,1946年11月在鄂西保康簸箕山突围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