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解放军“海峡雷霆—2025A”演习在台海中南部海域拉开帷幕。这场代号“雷霆”的军事行动,既是年度例行训练,更被外界视为检验实战能力的压力测试。东部战区发言人施毅大校披露,参演兵力涵盖陆海空火等多维力量,重点演练联合封控与精准打击。
台军雷达数据显示,27架次军机紧贴24海里线绕飞,21艘军舰与10艘海警船形成合围之势,山东舰航母编队同步参演。耐人寻味的是,台海巡部门首次证实“3艘大陆民兵船现身花莲外海”,国际观察家嗅到硝烟味:当民兵船与正规军协同出镜,这场演习究竟传递何种信号?
民兵船参演绝非偶然。翻开解放军渡海作战史,民船始终是战略棋盘上的关键落子。1996年台海危机时,导弹驱逐舰与扫雷艇组成编队,身后便是搭载步兵与装甲兵的民船集群。2023年央视报道披露,解放军单次演习即可动员4.5万吨民船。这些“海上预备役”平时捕鱼运货,战时化身运输主力——海南岛战役中,2100艘渔船将15万大军送过琼州海峡,正是经典战例。此次现身花莲的民兵船,既可能是后勤补给链的延伸,也可能是对台岛东岸水文情报的实地采集。美军智库早有预警:中国海上民兵的监视与侦察能力,足以让对手“如芒在背”。
朱立伦的“变脸戏法”恰成对照。这位国民党主席三个月前刚在党内会议高呼“反台独是炎黄子孙共同责任”,如今却将解放军演习斥为“破坏两岸情感”。这种摇摆折射国民党的结构性困境——既不敢触碰统一议题,又试图与民进党“抗中保台”划清界限。台民意基金会数据显示,国民党支持率已跌至19.2%,较民进党落后13.7个百分点。当“维持现状”的遮羞布被现实刺破,蓝营的生存空间正被历史洪流吞噬。
国际博弈暗流涌动。美军印太司令部承认,解放军已构建1600公里“拒止圈”,关岛基地的航母生存率不足三成。四方安全对话(QUAD)虽在特拉华峰会大谈“印太秩序”,却因美日印澳的利益分歧沦为纸老虎——四国联合声明对台海问题避实就虚,连“一个中国”原则都未敢触碰。更有趣的是,台当局视为救命稻草的“24海里邻接区”,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只有主权国家方可主张毗连区,而台湾地区从未具备国家地位。
台海的天平早已倾斜。当歼-35隐身战机从福建舰甲板呼啸升空,当鹰击-21导弹划破关岛夜空,当高铁规划直指海峡对岸,统一的齿轮已不可逆转。龙应台投书美媒的警告犹在耳畔:“留给台湾的时间不多了。”历史的剧本从不重复,但押韵处总惊心动魄——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靠的是木帆船;2025年若需东风再度,万吨民船与隐身战舰组成的钢铁洪流,必将碾碎所有分裂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