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23年,美国上将马克·米利的一番话警告了美国政府:“如果三个超级大国开战,其中两个针对我们,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当中俄走得更近,美国的战略利益开始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挑战,美国曾经依赖着自己强大的军事、经济与科技优势成为全球霸主,如今在中俄联手的局势下,这种优势正在逐渐瓦解。
全球三大大国中,中国和俄罗斯已经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美国真的准备好面对这样的挑战了吗?如果中俄联合对抗美国,会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变局?
【美国的战略困境】
马克·米利的警告,触动了美国高层的神经,说实话,这番话不是美国首次听到的警告,多年来,随着中国崛起和俄罗斯强势回归,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面对中国和俄罗斯逐渐增大的联合反制力量,美国很难能一直保证自己高枕无忧,两国之间日益密切的军事和经济合作,正在撼动美国原本牢固的全球战略格局。
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本想着借此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却没料到,它的行为促进了中俄两国的合作升温。
美国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一旦与中俄两国在不同的战线进行对抗,其资源和兵力的调配就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米利上将说过:“美国能应对一个大敌,但两个大敌的挑战会超出现有战略的承受力。”这是对美国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单一战略方向的深刻反思。
随着中俄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的协调行动,联合反制美国的意图愈加明显,米利的话是在警示美国,面对这样的局面,若没有妥善的战略部署,美国的全球地位将岌岌可危。
在贸易和能源合作领域,中俄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对于美国来说,这种合作意味着全球经济秩序大洗牌,也意味着它的经济霸权逐渐失去控制。
【中俄经济联动冲击美元体系】
中俄在经济战线上的默契协作,是撬动美国神经的关键,在对美元体系的冲击方面,过去两年发生了极具实质性意义的动作,力度远超外界预期。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发动了系统性金融制裁,试图冻结其央行资产,切断其与SWIFT系统的联系。
美国本以为这一招能让俄罗斯陷入动荡,结果俄罗斯的应对方案很快就让局势反转,卢布没有崩溃,因为与天然气挂钩交易而逆势升值,这也促成了中俄之间在金融领域上的加速脱钩。
中国与俄罗斯开始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双边贸易结算,占比大幅提升,不再将美元作为唯一媒介。
同时,中国提出“去美元化”框架的倡议,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平台内推进本币结算体系,以往只停留在倡议层面的动作,如今已经有了操作层级上的落地实践。
能源领域也是重头戏,中俄签署了大规模的天然气和石油长期供货协议,全部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对美国来说,这种交易方式直接绕开了自己的金融系统,也绕开了自己的制裁工具,美元的全球结算优势,是美国霸权体系的重要支撑点,现在这个支点正被逐步切断。
科技、农业、交通、金融系统、数字货币清算平台等多个层级,均在构建互补机制,这种新型区域经济结构正在亚欧大陆扩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对美国金融霸权不满的发展中国家靠拢。
美国当然看得清楚这些动向,它不断游说欧洲、日本继续站在自己这边,维护“美元+西方规则”的体系。
尴尬的是,欧元区也被美国高通胀牵着鼻子走,日韩更难独立发声,这让美国在面对中俄联手经济脱钩时,显得极为被动。
美国财政部前负责人曾在非公开场合承认,如果更多国家开始放弃美元结算,那么美债就不是全球刚需了。
这背后牵扯的,是美国赖以生存的债务发行机制和全球金融收割链条,一旦被撕开口子,就是实打实的地基动摇。
此时,军事上的变化也悄然展开,联合军演的频率在提升,中俄在技术和作战层级上的互通,也正在重塑美军的战略认知。
过去几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俄两国的军事协作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双方在军事技术、战术互通、兵力配合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给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21年,俄罗斯和中国在宁夏举行了“西部·联合-2021”军事演习,演习规模庞大,覆盖了多个兵种和战术层面。
双方的联合军事行动,在战略导弹防御、反舰作战和电子战领域的协同,直接挑战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
中国的“东风-21D”反舰导弹,已经被誉为“航母杀手”,专门针对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这促使美国开始重新评估如何应对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
随着俄乌冲突的激烈发展,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的制裁越来越严厉,中国站稳了与俄罗斯的合作立场。
美方在制裁俄罗斯时没有影响到中国对俄支持,中俄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反而更加紧密,美国的制裁成为推动两国军事合作的催化剂。
在2022年,俄罗斯的军事需求加大,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急需的高科技装备,俄罗斯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
这种军事上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援、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局面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
美国军方的担忧不只在于中俄的军事合作本身,更在于这种合作可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反美国的示范。
随着全球多个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产生反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与中俄等大国的合作,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美国影响力之外的国际联盟。
【中俄的声音在变大】
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平台主导全球事务,利用它强大的话语权推动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最近几年,联合国中的中俄声音越来越不可忽视,在安理会的投票中,中俄之间的战略协调越来越紧密,直接影响了美国在多个问题上的行动。
在涉及台湾问题的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立场始终一致,反对任何外部干涉,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美国和西方国家曾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所谓的“和平”方案,但屡次被中俄在安理会的联合否决。
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默契合作,阻止了美国的介入,也展示了中俄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合力。
中俄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引起了美国的不满,美国频繁在南海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试图以军事存在对中国施压。
俄罗斯在此问题上公开支持中国,并在多个国际场合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美国及其盟友在这一敏感区域的军事活动。
随着中俄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平台的合作日益加深,美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它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正被中俄联合反制的力量所瓦解。
国际社会,发展中国家,对中俄联合主张的新型国际秩序的支持,越来越强烈,这让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正逐步下滑。
随着中俄在联合国等国际平台上展现出日益强大的联合反制力量,美国的战略决策开始显现出分裂,美军高层的不同派系,在对中俄政策的制定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美军高层分裂】
这几年,美国军方内部在对华、对俄政策上持续出现分歧,以马克·米利为代表的理性派将领,早在特朗普第一次任职时期就发出过警告。
米利曾在闭门听证会上明确表示,一旦中俄形成实质性战略协作,美国将无法承受双线冲突的压力。
他强调,美军目前的结构和资源配置,无法同时应对亚太与欧洲两个方向的大规模冲突,与之对立的,是以太平洋司令部部分将领为代表的鹰派。
他们主张在南海和台湾问题上采取高压态势,不断派遣舰机穿越台海,在台军演期间鼓动尼米兹号航母编队逼近山东舰,企图制造所谓“战略优势”。
这种激进的战略操作,没能遏制住中国的反制,却不断刺激中国采取实战化演训,让台海局势几度临近擦枪走火的边缘,2023年,蔡英文“过境”美国,美方高调安排会面。
中方随即启动大规模围台军演,从山东舰编队突破第一岛链,到火箭军实弹演训全程锁控台岛,美军原本指望的“航母震慑”并未奏效。
美军内部出现质疑声,认为此举反倒暴露了西太部署的被动性,此后,关于是否该继续维持“战略模糊”政策,在五角大楼内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
与此同时,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也在影响政策走向,多家承包商在向国会施压,要求增加对台军售额度,以便维持对中国的武器压制。
这种做法引发了军方部分人士的不满,他们担忧过度军售可能让台湾误判形势,让冲突升级成为不可控风险。
去年的拜登政府一方面推动与中方的高层会晤,试图“降温”,另一方面却批准新一轮对台军援,导致中国高度警惕。
这种左右互搏的政策方式,无法稳定盟友信心,也进一步促使了中俄加快联合防御机制,在米利离任之后,新任军方领导层是否能解决这种分裂仍未可知。
但可以确认的是,美国在中俄双重压力下的战略疲态,已经显现,军事、外交、经济各条战线的协调失衡,使它在新一轮国际博弈中失去了主动。
【结语】
在这一轮全球格局重构中,中俄的每一步都在强化对美国霸权的系统性反制,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认清所谓“规则”的双标真相,一个由中国主张公平、多极、合作的新秩序正在成型。
中俄联手并非“反美为目标”,是美国自己逼出了如今的局势,挑动制裁、制造危机、搞阵营对抗,这种冷战思维下的操作,在新时代已无市场。
美国要想真正走出战略困境,靠军舰和制裁包裹的老路终将走不通,美方若还执迷于旧有霸权逻辑,只会将自己一步步逼入战略孤岛。
【参考资料】
2023年4月1日 10:36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俄中可能军事联盟对华盛顿来说是危险的》
2021年9月15日 来源:BBC中文网《美媒:美军最高将领曾因担心特朗普对华开战,两次秘密致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