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向来是一些新武器装备的秀场,在俄乌冲突中,也有新武器亮相,名头最响亮的,可能当属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不过这款导弹除了首秀有点惊艳外,后面的表现,就很一般了。日前乌军国防部发消息称,他们一次性拦截了10枚“匕首”,为了让外界相信这一战绩,还展示了被击毁的“匕首”的残骸。这并不是“匕首”第一次被拦截,早在去年的战斗中,乌军使用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就成功拦截了“匕首”。按照乌军的统计,过去一年,他们累计拦截了15枚“匕首”。
考虑到“匕首”的发射量很有限,乌军的这一战绩还是挺厉害的,也说明“匕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要知道此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夸下海口,称“匕首”是“无可匹敌”的一款导弹。如今来看,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匕首”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算是打破了高超音速导弹“不可拦截”的神话。在之前的不少报道和科普中,高超音速导弹给人一种具备了超能力的感觉,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无法被现有的防空导弹拦截,这也是高超音速导弹和普通导弹最大的区别,如果一款导弹无法被拦截,它确实就是“无敌”的。
但是“匕首”的遭遇,似乎把高超音速导弹从天上扯回了地上。既然“匕首”能被拦截,不是“无敌”的,那么中国还有必要继续发展高超音速导弹吗?答案是非常有必要。为啥这么说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匕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高超音速导弹,它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匕首”并不是一款纯正的高超音速导弹,它是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平台上,发展而来的,它的高超音速,是借助发射平台非常高的速度获得的,它真正的飞行速度,可能并不是太高。
俄媒宣称,“匕首”的最高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马赫,可是咱们都知道,俄媒在报道自家武器装备时,向来会夸大性能,所以“匕首”的最大飞行速度,到底能否达到10马赫,谁知道呢。同样的武器装备,不同的国家制造出来,性能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制“爱国者”和俄制S-400,都是防空导弹,“爱国者”能拦截“匕首”,就一定代表S-400也能吗?显然不是这样的。以此类推,“匕首”无法代表所有的高超音速导弹,俄制高超弹能被拦截,不见得中国的高超弹,也能被拦截。如果将这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是非常荒谬的。
毫无疑问,高超音速导弹作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款新型武器装备,目前还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一些相关的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超音速导弹的性能,也会逐步提升。所以没必要因为“匕首”被击落,就怀疑高超音速导弹的战斗力。新装备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去完善,所以未来中国还得继续发展高超音速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