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2023年12月04日23:53:04 军事 1115

粟裕和黄克诚都有高超的指挥作战能力,但是由于双方经历、性格、天赋、特质等等方面不同,作战风格也有很大不同。

首先来看粟裕。粟裕指挥作战的特点,是胆识、智谋、细腻并重。从表面看,粟裕用兵经常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但是出其不意的背后,是巨大的勇气和胆识。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比如,粟裕在苏中指挥作战期间,面对绝对优势兵力,放弃诱敌深入,选择主动出击。这一违背普遍作战方式的打法,就是粟裕杰出的胆识勇气和智力的杰作。

一九四六年七月,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四十九师、六十九师等十八个团的兵力,集结于长江北岸的南通泰兴泰州靖江一带,总兵力约十万人,由李默庵总指挥。国军每个师装备有步枪约两千五百支轻机枪一百七十二挺重机枪五十四挺迫击炮十八到三十门不等。此外,一些部队还有美械装备。比如八十三师,虽然不是整编美械师,但是还是分到了一些美械装备。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我们当时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有十五个团,总兵力约两万五千人。兵力不足敌军四分之一,且国军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开赴战场,进一步拉大敌我兵力差距。因此,在兵力方面我军处于劣势。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如上图所示,当时国军位于地图左侧,我军位于地图右侧。国军分布在泰兴和泰州一带,我军部署在海安如皋以西地区。从下面的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这片地区的基本地貌都是长江沿岸平原地形。平原地形作战,两军都很难利用地形优势,在运动战中,从空间上拉扯敌军的阵线,从而形成局部优势兵力,集中击破敌军。因此平原地形对于两军皆无利弊,但是由于敌军兵力远超我军,所以这种地形反而对我军不利。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当然,我军也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军在苏中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显然要优于敌军。首先,由于我军在苏中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成效显著,使得当地农民得到了许多切实利益,因此获得当地群众的巨大拥护

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一改抗日战争时期我方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将地主的大量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苏中地区大量贫农因此受益。此外,当时苏中地区部分中农以及富农是拥有土地的,这一政策特别强调坚决不动这部分农民的土地,这样就使中农和富农受益。

为了尽快落实这一土地改革政策,苏中各个工作队和党组织迅速发动群众,向地主阶级进行清算和退押斗争,很快,许多地主的田地都转入了农民手中。接着苏中各个工作队又鼓励农民加快加紧生产,争取粮食大丰收。通过土地改革,我方迅速在国军进犯苏中地区之前,就获得了农民阶级的广泛拥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一面支前,一面分田。贫下中农和部分富农得了这些好处,更加积极拥护我方军政路线和政策。

在国军进攻苏中之前,我们已经号召群众在当地建立了许多粮食后勤保障站(比如如皋后勤保障站),要求分布在各家各户的许多粮食,必须集中统一运输到后勤保障站管理,这些政策和要求,如果没有土地改革支撑,肯定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当时农民手里大多是原粮,而我军需要的粮食都是成品粮,原粮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工,才能成为成品粮。许多农民拥护我军,昼夜不停地磨粉舂米,制作干粮,以供我军使用。

因此,我军当时的主要优势就是群众基础好(这解决了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及军队战斗力强。劣势则是军队数量不如国军,作战地形不利于我。按照惯常的战争指挥思路,在我军这一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通常都会采取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各个歼灭的作战方法。这种作战方法,大概率也是国军将领们对粟裕指挥作战的预期。甚至毛泽东也持这一认识,他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四和十三日分别致电华中局等时说道:

豫北豫东、苏中可能同时向我军发动进攻,果真如此,我军应现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对敌军可能大举进攻要提高注意。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但既然苏中战斗由粟裕指挥,那就注定会出现许多一反常态的作战方法。比如,粟裕在苏中战役总结中写道:

因敌军不日将向我军进攻,乃先发制人,大胆试战,集结一师陶勇部、六师王必成部、七纵管文蔚部等十五个团,攻取泰兴、宜家保(泰兴北二十五里),首先予敌以有力打击,以错乱敌人的部署。

注意,上文毛泽东的指示中明确说,要先试探性地打几个胜仗,摸清楚了敌军的战斗力和部署情况,看出敌军弱点,然后我军主力再投入战斗,最为有利。但是粟裕根据战场现实,灵活应变,并没有打试探性的小规模战斗,而是直接集中几乎所有兵力(十五个团),向敌军发动猛攻。以达到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之效果。

粟裕虽然擅长以智取胜,但在具体作战部署上又非常精细缜密。比如,在进攻国军八十三师时,粟裕采取围城打援之战术,以主力部队攻击泰兴。他很清楚敌军受到突袭后必然派军救援,因此预先在泰兴以北部署了两个团的力量,专打救援之敌。

粟裕打懵八十三师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之后的战斗走向。他很清楚,李默庵作战时习惯于稳扎稳打,灵活不足。如果得知部队战败,必然会巩固阵地,步步为营。果然不出粟裕所料,李默庵企图利用军队数量优势,分兵三路,将华中野战军包围在如皋和黄桥之间,然后围困消灭。

但是粟裕早已料到这些,他预料李默庵的军队在行军时肯定会途径如黄公路,因此提前将部队埋伏起来,打了一场漂亮的遭遇战,在运动战中歼灭了国军整编第四十九师。随后,粟裕又布置疑兵,从第六师中分出小股兵力,继续佯攻泰兴,这一疑兵成功迷惑了国军,国军以为粟裕的主力部队依然部署在泰兴一带,因而敢于在如皋一线大踏步前进。其实粟裕早已将主力调往如皋一带。

粟裕在苏中地区的战斗,打得非常漂亮,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指出:在苏中前线,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是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八月二十六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二十七日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而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在毛泽东这段高度评价中,其实已经将粟裕打仗的许多特质都谈到了。比如,集中优势兵力,既灵活又勇敢这一点,粟裕在苏中战役中可谓发挥得玲离尽致。比如在宣泰战斗胜利后,敌军进攻如皋时,粟裕灵活地使用小部分军队拖住敌军主力,迟缓敌军主力前进,同时命令主力部队暂时脱离战斗,从敌军侧翼绕开,迅速迂回到如皋一线,然后又从主力部队中抽调一部分力量,与迟滞敌军的小股部队南北合围敌军主力,只派一小支部队防守如皋。可谓用兵如神。

说完粟裕,再来看黄克诚。一九四六年四月,当时内战已经不可避免。当时,重镇四平在我军手里,国军一支对于这个重镇蠢蠢欲动,想要拿下,准备兵分三路攻打四平。其中左翼兵团在四平以西和西北的八面城、梨树方向进攻;中路部队在四平西南近郊发动进攻;右翼部队沿着开原至叶赫公路向四平进攻。

黄克诚粟裕用兵比较,一个细节反映出,双方都学不会对方的打法 - 天天要闻

当时黄克诚等部,在军事上面对的情况,与粟裕有少许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国军三路来袭进犯,我军兵力不足,都要面临先打哪一路国军的选择。当时粟裕选择硬骨头打,直奔敌军经验丰富的整编八十三师,黄克诚则与粟裕不同,他认为应该避开敌军较强的部队,先进攻三路敌军中较弱的那一支部队,即当时的国军左翼。黄克诚之所以这么选择,他也给出了解释:这样可以先歼灭敌军一部分有生力量,削弱敌军,以利后战。

从黄克诚的这一选择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他与粟裕作战思路的不同:粟裕更加求变,黄克诚更加求稳。当然,这并不是说粟裕不求稳,黄克诚不求变。只是说如果对比二人的作战特质来看,粟裕相对于黄克诚更加求变。

比如,黄克诚也有求变之时,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他率军三万五千多人离开苏北挥师北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给他的命令都是要在山东停留一下,休整待命。但是黄克诚在行军途中感觉到,进军东北分秒必争,不应该在山东耽搁太久,所以果断向上级汇报说:情况变化迅速,如再停留,有失时机之危险。我建议三师到山东后立即北进,不应停留。但在临阵决机之间,在时间很短的决策中,黄克诚求变的能力就不如粟裕了。

上述四平之战时,我军力量远不如国军,如果换作粟裕,有极大可能会通过出神入化的用兵方法,在四平与敌军继续周旋。但黄克诚当时建议道:我军与敌军在四平的会战,应该适可而止。敌军一开始进攻时,打它一下子,挫敌锐气,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军倾巢出动,与我决战,而我军暂且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应该把四平的部队撤出,以图后战。

粟裕在苏北与数倍于我军的力量交战时,也曾多次打击过敌军的锐气,但是他并没有像黄克诚这里所建议的那样,就此打住,后撤如皋,而是根据国军新的动向,临时调整方案。但黄克诚在这里就没有做出这种选择。

当时黄克诚的这些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后来,他又给上级提出了同样的建议,要求我军从四平撤退,上级也没有给他回音。

一九五九年,有一次毛泽东约黄克诚等人谈话。毛泽东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吗。黄克诚回答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止敌人前进,这并没有错。但是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找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毛泽东说: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了的。

黄克诚这种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粟裕并不太能学会,这是粟裕性格如水所决定了的。同理,粟裕这种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黄克诚也不太能学会,这是黄克诚性格如山所决定了的。这一点从双方面对国军多路袭击,兵力远超我军的情况下做出的应变选择,就能看出来。

实际上,粟裕的作战方式,有些像左宗棠。黄克诚的作战方式,则有些像曾国藩。当然,粟裕在用兵的灵活性上可能与左宗棠不分伯仲,黄克诚在稳扎稳打方面显然不如曾国藩。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是出了名的。围攻太平天国首都时,左宗棠屡次通过灵活的诱敌战术击败太平军,曾国藩自知在作战灵活性上远不如左宗棠,但在稳扎稳打方面绝非左宗棠可比,因而采取了求稳的方式,在太平军都城周围修筑层层壕沟,决心将太平军活活围堵死在城中。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美军在南海扔探测器,结果被中国海警逮个正着 - 天天要闻

美军在南海扔探测器,结果被中国海警逮个正着

据环球时报等媒体报道,近日,中国海警发现美国军用飞机在我国南海上空盘旋,并且向水中投掷不明物体。 随后,我国海警立刻前往相关海域进行捕捞,结果捞出了美国扔下的潜艇探测器。 这件事....
以色列突发!遭约35枚火箭弹袭击,大范围拉响防空警报! - 天天要闻

以色列突发!遭约35枚火箭弹袭击,大范围拉响防空警报!

#以色列#​外界震惊不已,以色列近日遭到了大规模的火箭袭击。约35枚火箭弹不期而至,令整个国家沉浸在恐慌之中。多国纷纷发声,对这一事件表示担忧与谴责。今天我们将详细报道此次紧急事件。以色列,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国度,却在近日遭受了巨大的考验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更多关注、产业链条不断细化延伸 - 天天要闻

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更多关注、产业链条不断细化延伸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 12 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 6000 余种,可供食用的有 200
白宫迎来3个噩耗,美国本土或面临打击,拜登高兴早了 - 天天要闻

白宫迎来3个噩耗,美国本土或面临打击,拜登高兴早了

从伊拉克武装袭击美军基地、胡塞武装击落美军无人机与美军航母跑路不难看出,美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复返。过去20年,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变,新兴势力的崛起,各方势力联手“去美元化”,都让美国如鲠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