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论战功,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林彪、彭德怀、粟裕三人(排名不论先后)。而林彪、彭德怀是开国元帅,一直为世人所瞩目,反观粟裕,自1958年后,大部分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有关于他的的一些大事,也遭到各种不实揣测,就比如抗美援朝首选粟裕挂帅出征之事。
一说挂帅朝鲜首选林彪而非粟裕;又传粟裕是“犯了错误”,最终没能到任;还传粟裕是不愿意出兵朝鲜,担心指挥不动四野将士.....
众说纷纭,实则无妄揣测,真实的一面往往隐藏在尘封的历史档案之中,毛泽东的三封电报揭露了事实的真相。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随着美国的加入,战场瞬息万变,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
中央军委就是否出兵朝鲜,也是争论不一。最终毛泽东左思右想,以大局出发,表示出兵利大于弊,最终说服了大家。
而早在6月份美国宣布出兵朝鲜后,便派了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协助台湾当局防范大陆攻台。
当时毛泽东就决定将推迟解放台湾时间,这一方面是考虑到朝鲜战场必定是一场恶战,左右无法兼顾。另一方面当时粟裕是攻台的总指挥,而毛泽东就想到了让粟裕挂帅出征朝鲜。
所以在确定抗美援朝的大方针后,1950年7月6日深夜,毛泽东在经过反复斟酌后,亲笔拟写了一份电报:
粟裕同志并告陈(陈毅)、饶(饶漱石):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于七月十六日前将三野事物处理完毕,于七月十八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随带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
其中所说的重要任务,就是指让粟裕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各项事宜,出兵朝鲜。
电报发出后,次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军事会议。与会的有朱德、聂荣臻、林彪、谭政、罗荣桓等十多位重要军事领导人,包括了中央军委、陆海空三军、后勤部负责人等。传达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就组建东北边防军展开了具体讨论。
7月10日,周恩来受毛泽东指示再次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这次会确定了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聂奎为后勤部司令员的决策。
粟裕早在7月6日深夜便接到了毛泽东的急电,很快又接到了中央军委的任命通知。粟裕心情自然很激动,这是中央和毛泽东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他深感荣幸。
但此时的粟裕身体欠佳,高血压、肠胃病、还有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折磨着他。就日常工作都需要健脑器的辅助下,才能勉强进行。
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想肩挑重任的粟裕,也是焦虑不已,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害怕在难以支撑下去,会耽误到国之大事。
在一番权衡后,他回电毛泽东,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提出自己的顾虑,并建议考虑换其他同志。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回电后,左思右想后,还是坚持认为粟裕最为合适。
因为此次出兵朝鲜势必会涉及带兵团作战,而粟裕在内战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能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情况下,指挥大兵团作战,并多次吃掉敌方兵团。可以说粟裕的战绩和表现是野战军统帅中最好的。
即便是林彪这样的军事天才,谈及粟裕也是感慨不已:“粟裕尽打神仙仗!”还说:“像豫东那样的战役,我也不敢轻易下决心。”
可见林彪对粟裕的军事能力也是很欣赏的。
而彼时的朝鲜战争,是面对美国第一军事强国,必是一场以劣势打优势的恶战。鉴于此,毛泽东仍然坚持让粟裕去,随即再次拟电:
粟裕同志并告陈、饶:来电悉,有病应当修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于八月上旬来京,那时如身体已好,则担任工作,如身体不好则继续修养。
毛泽东为了能让粟裕挂帅,再度推迟时间,也可见粟裕此时在毛泽东心里的分量。
自1944年,粟裕率数千人在苏北车桥歼日味精逾千,毛泽东得知后便已开始留意粟裕,当时他还作出了预言:“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解放战争初期,在苏中孤军奋战的粟裕,七战七捷,毛泽东更是粟裕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后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粟裕虽为副手,但实为具体作战指挥负责人,而这是毛泽东给陈毅传达的指示。
在此后的战役中,毛泽东更是指示粟裕放手去打,孟良崮一战,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整编74师。这个结果,毛泽东都很是惊叹。
这事,1948年时,毛泽东在西柏坡和粟裕谈起过。当时毛泽东说:“你们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人没想到。”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毛泽东点点头:“还有一个。”粟裕连猜几个,毛泽东连连摇头,最后问到:“那么是谁?”
毛泽东哈哈大笑:“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说明那时毛泽东对于粟裕的军事才能已经极为欣赏了。
1948年,在粟裕的建议下,毛泽东改变了马上渡江的计划,才有了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对粟裕的军事才能是绝对的相信,并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死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而在之后的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更是直夸粟裕:“淮海战役,你粟裕是第一功。”据统计,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而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粟裕的三野歼敌245万,在野战军中排第一。
这些战绩摆在眼前,这也是毛泽东为何坚持让粟裕挂帅朝鲜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他军事能力的认可。
这份电报发出去后,毛泽东又指示周恩来,为粟裕精心挑选了两个军政副手,即7月10日会议上,所指出的萧劲光、萧华。
为何是他们两人呢?一来两人曾长期在南满作战,熟悉东北和朝鲜的风土人情。二来萧劲光和粟裕在红军时期便是搭档,配合默契。
与此同时,从东北边防军组成的兵团,也可看出毛泽东其实是在为了粟裕出征在做量身定制。
当时东北边防抽调的是四野13兵团、三野9兵团和一野19兵团。
毛泽东将这三个兵团调为东北边防军,就已经说明毛泽已经打定主意让粟裕出兵朝鲜了。
因为原本13兵团和19兵团是作为预备队和机动力量,配合粟裕攻台作战的,而三野9兵团也是粟裕用来攻台的主力部队。
如今调到东北成为边防军,其实就是为将粟裕调到东北做准备,这样的安排一切顺理成章。
粟裕接连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电令,心里不忍辜负中央和毛泽东的期望,也表示到:“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
后来,他便一边养病,一边着手准备,了解朝鲜战局、美军空军力量、作战能力等。
然而粟裕心里越着急,他的病情反而日益加重,在此后不仅无法继续工作,甚至连视觉功能都受到了影响。为此他不得不向请假治疗,以求尽快恢复。
7月14日,粟裕被送往青岛疗养,对于粟裕的情况,毛泽东也是极为关注,朝鲜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了。
为此,粟裕刚到青岛,毛泽东又让政治部主任唐亮等人转告粟裕,让他静心疗养,尽快恢复,并在8月上旬一定告知身体状况,如果痊愈,迅速前往北京。
可粟裕休养了半个月后,依旧没有好转。粟裕也无可奈何,只得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实写下,拖罗瑞卿转交毛泽东。
此时已经是8月8日了,毛泽东收到信后,当即回信:
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受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八月下旬,朝鲜战场呈现僵局,战局很可能会发生逆转,为此毛泽东也不得不考虑预备其他候选人,而第二个想到的正是林彪。
9月5日,粟裕在华东军区参谋部送呈的《关于第九兵团参加东北边防军的行动方案》上签署了名字,以实际行动表示对抗美援朝行动的支持。
此时粟裕病情依旧需要休养,为此毛泽东开始找林彪谈话。但林彪此时身体也不好,而且他并不支持出兵朝鲜。
毛泽东知道林彪有病也是实情,而且当时美军还没有越过“三八线”,考虑的两位主帅到位还需要些时日。
因此,他于9月3日复高岗8月31日电,指出:“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几个月后则有可能,估计时间是有的。”
原本以为还有时间等,没曾9月15日,美军于仁川登陆,朝鲜局势急转直下。为此不得不加快部署,先是调邓华入东北准备,后在10月4日又将正在筹备建设大西北的彭德怀,召来了北京。
10月8日,毛泽东便正式任命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并将13兵团指挥机构直接升格为志愿军总部。次日便出兵朝鲜。
部署完后,毛泽东希望粟裕快点恢复,便与苏联协商,将粟裕送到苏联治疗,可经过一个月的初步检查,诊断为长期过度疲劳及受伤次数较多,且有两次伤及脑神经,需较长时间治疗休养。
至此,粟裕错过了这次挂帅朝鲜的机会。作为一个军人,无法为国出战,这也成为了粟裕人生的一个遗憾吧。
而当时酝酿出兵的过程都具备很强机密性的。比如其中就提及边防军如果参战,需要该穿志愿军服,使用志愿军旗帜。
包括东北边防军组建事宜,不宜让省部级以下官员知情的规定,其实都是为了隐蔽中国出兵朝鲜的消息,为的就是在朝鲜战场能给美军突然一击。
但正因为过程的机密性,导致很多人当时并不知情,加之1958年后,粟裕陷入困境。而粟裕未能挂帅朝鲜的事情,也引起了诸多猜测,甚至是质疑。实则是因为身体缘故,无法出征,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