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是抗战后最重要的一次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短短三年时间,解放军先后发动三次重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最终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而背靠美国的国民党政府在短短几年就败退台湾省。
解放战争
要知道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是意气风发,妄图短时间内解决解放军,却没想到溃败得如此彻底,很多人都问,背后的美国为什么没有直接参与呢?事实上,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却在背后兴风作浪,先后有三次直接干涉解放战争的行动,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第一次参战危机
在抗战后期,轴心国的颓势已经出现,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轴心国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关于轴心国覆灭后的势力划分早就摆在了三巨头的案前,此时的美苏还没有走到翻脸的地步,不仅现在还有共同的敌人,但对于战后的问题他们各自心里早有了小九九。
1943年-1945年的时候,美国驻中大使高斯等人早就写了数百份报告提交到华盛顿,史迪威司令部的参谋军官们也提供了大量的报告,内容上都是关于战后中国的走向。
史迪威
这些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国民党政府过于腐朽,政治基础薄弱,无法在战后有效地统治中国,其次中共领导的军队实力非常强,如果双方打起来,国民党政府会一败涂地。
因此他们提交报告的目的就是告诫华盛顿不要和中共打起来,毕竟抗日战争中共的表现是非常强力的,除非相当第二个日本,但是日本什么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不过也不是支持中共,毕竟意识形态上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这么写,是美国传统务实主义仍旧是当时的思潮,由此准备开始一系列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政策。
务实主义的政策
在这些报告中,他们建议对于此时的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组建联合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化,将包括中共在内的其他民主党派都吸收进来,当然政治主导还是以国民党政府为主,至于效果如何不重要,只要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即可,目的就是阻止苏联吞并东三省。
开罗会议
早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的时候,罗斯福就和老蒋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的建议,这也是日后一段时间美国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国策,当然建立联合政府必须遵循以下的两条基本原则:
1、必须维持老蒋的领导地位,毕竟老蒋对于美国的态度大家有目共睹,换个人说不定搞出事情来,一旦和苏联走得太近,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2、不能忽略中共的存在,要促成某种形式的“国共联合政府”。
老蒋的态度
其实这个原则是矛盾的,一方面要维护老蒋的地位,一方面要分权出去,因此在1944年6月的时候,华莱士提出组建国共联合政府的提议的时候当场就被老蒋拒绝,眼见不成,史迪威和高斯以停止美国援助为要挟,逼迫老蒋接受,老蒋当场就翻了桌子不干,此时美国还需要老蒋,为了安抚他,史迪威和高斯先后离职,此后组建联合政府的工作由新的驻华大使赫尔利负责。
赫尔利
赫尔利一开始也是和史迪威等人一样,以停止美国援助为要挟逼迫老蒋就范,但是老蒋就是油盐不进,就是不肯,就在此时,关系战后全球关系的雅尔塔协定签订了,由此引发了美国全新的政策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喜忧参半的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协定的签订对于当时远东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
1、欧洲战争结束后,苏联三个月内对日宣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
2、作为苏联出兵的酬劳,中国承认外蒙独立,恢复沙俄时代在东北的利益,且得到旅顺、大连以及中长铁路;
中长铁路
3、作为以上利益的交换,苏联不支持中共夺取全国政权。
这个协定让美国喜忧参半,毕竟为了让苏联参战,不得已让苏联的势力渗透到东三省,但苏联明确表示恢复的只是沙俄时代的利益,并且愿意保持出外蒙以外的领土完整,并没有吞并东三省的打算,而且最关键的是支持中共放下武器加入联合政府,由此美国的政策开始变化,进入了“联苏扶蒋压共”的阶段。
毫无作用的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赫尔利想当然地以为中共看到同阵营的苏联居然站在国民党这边,没有后援与支持的中共肯定会屈服组建联合政府,因此在赫尔利强烈要求下,以及斯大林施加的强大压力,毛主席最终在1945年8月28日飞赴重庆参加重庆谈判。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现场
可惜,赫尔利以为中共是听从于斯大林的儿子党,事实上,重庆谈判谈了一个半月,除了签订了如同废纸的《双十协定》以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成为毛主席的宣传平台,令中共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就在《双十协定》签订没几天,老蒋就开始进攻解放区,重庆谈判就此破裂。
重庆谈判
这让赫尔利一脸懵逼,懵逼的还有杜鲁门,在两个大国调停下,居然都没搞好,于是赫尔利辞职,另一位大佬马歇尔上场。
马歇尔奔赴中国之前却拜访了与中国打了很多年交道的史迪威,史迪威表示老蒋这个人比较难伺候,美国不会放弃老蒋,而老蒋也心知肚明,因此他绝对不会对中共有任何的让步,而且在此基础上还会更加的强硬,这让马歇尔同样也束手无策。
马歇尔
除此之外,马歇尔还怕美苏直接在东北爆发冲突,因此首先试探了苏联,看苏联到底遵不遵守雅尔塔协定,结果斯大林还是很配合,先将中共赶出东北大城市,随后让国民党接收在东北的各个主要城市,并且空运了铁石部队占领长春,除此之外,苏军还会在东北多呆几个月,保证国民党全部到位再走,避免苏军提前撤退让中共趁机控制全东北。
铁石部队是当时伪军的精锐部队
国民党的臭棋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毕竟国民党这个猪队友搞砸了苏联撤军这种事,本来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国民党政府却想要既当又立,他一方面需要苏军压制中共,一方面又想占领民族主义制高点,在报纸上大肆批评苏军延期撤军,结果斯大林一怒之下,提前撤出东北,最终东北各大城市的军火库被我军获得,国民党之前收编的伪军也被一锅端了,国民党鸡飞蛋打。
美国干预国共争夺东北
苏联撤军后,美国加紧运输国民党军队抢占城市,由于怕苏联得到东北,美国运输这事格外的卖力,最终在1946年上半年杜聿明终于集结起了24万正规军,还有收编的8万伪军,在兵力上取得了优势。
美军空运计划
而此前积极执行运兵计划的魏德迈也被华盛顿警告在此期间不得与中共军队交战,然而美军还是在华北和中共军队发生了很多冲突,这件事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提到。
1946年春,国共在东北的争夺正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魏德迈又出来了,以国民党军干不过为由,要求派7个师在华北和东北之间布防,名义上布防,但目的还是要干涉解放战争,要知道一旦干涉,好不容易离开东北的苏联再次回来,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停战以后》讲述的是这段事情
最终只派了海军陆战队2个师,以解除日军武装和遣俘为由驻扎,其中在华北有一万人左右,而且再次申明不介入内战,然而他们还是爆发了冲突,甚至还被俘虏,最终美军公开道歉后才换回去。
魏德迈成天想要介入内战,让马歇尔受够了他,本来按计划,魏德迈打算留下了当新一任驻华大使的,但是整天要搞事,最终马歇尔向杜鲁门推荐了前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担任新一任驻华大使,最终在1946年3月,魏德迈回国,至此,美国第一次军事介入博弈就此结束。
司徒雷登
在搞事精魏德迈走后,马歇尔终于有精力组织谈判,靠着马歇尔的嘴炮,两边硬是拉着签了停战协议,1946年3月初,马歇尔的调停进展顺利,双发在一系列实际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至于老蒋,自然不甘心,这段时间里的日记都是各种憋屈和诉苦。
然而就在当月月底,杜聿明开始进攻沈阳,这让马歇尔此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也正如之前史迪威说的话,老蒋是不能放弃的,此后的马歇尔只能一步一步对老蒋进行让步,而中共也看清此次调停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1946年3月,解放战争正式爆发,马歇尔虽然没有放弃调停,但也看出来老蒋是真的干不过,想要胜利太难了。
进驻沈阳的杜聿明
就在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全球各地局势开始变化,尤其是欧洲局势危如累卵,共产主义烽火席卷全球,最终马歇尔被调回去担任国务卿开启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而驻华美军也跟着马歇尔的脚步开始慢慢撤退,当然他们是被打走的,毕竟在华北爆发了以安平事件为主的多次冲突,引起了民众强烈的情绪,最终在1947年5月彻底撤军。
第二次参战危机
随着美军的全面撤退,东北战场开始出现逆转,林帅打赢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得杜聿明丧失战略主动权,不得已向老蒋求援,1947年6月,老蒋亲自向司徒雷登求援,要求美国的援助,最终马歇尔再次启用魏德迈奔赴中国考察,之所派魏德迈,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清除中国的局势而且不被老蒋忽悠的人,而且主张援华。
魏德迈
1947年8月,魏德迈奔赴中国并且在报告中声称老蒋快完犊子了,因此不能和以前一样等老蒋改革了再援助,目前需要加大援助,不然一会老蒋政权就快没了,当然魏德迈又说如果老蒋不大规模改革,怎么援助都没什么效果,因此美国援助必须还得以老蒋改革为前提,前后是如此的矛盾。
而老蒋被魏德迈喷了一顿,以为自己再不改革就会被美国给换了,小心翼翼地去美国大使馆询问,结果发现一切照旧,又有恃无恐起来,一如之前一样。
事实上魏德迈的报告中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部分,就是魏德迈认为东北局势在大规模的援助下也不能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美国直接军事介入,魏德迈还在心心念叨之前的想法,直接军事介入,而且提出向联合国提议,由美苏英法中五方军事力量共同进驻东北,实施共管,如果苏联拒绝,则交给联合国托管。
1947年秋季攻势
然而这份报告并没有公开,毕竟公开出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毕竟中国从东三省的沦陷后开始觉醒,为此打了15年的仗,如今要是美军进入东北,会立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敌人,老蒋政权立马完蛋。
至于后来对于老蒋的援助,美国在1948年4月才通过,一开始老蒋索要10亿,但是经过层层的拖延磨洋工,最终拿到了只有4亿,也看出当时美国的首鼠两端的策略。
第三次参战危机
1948年的时候,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开始明朗了,在东北解放军越打越多,东北百万大军已经成型,西北的胡宗南被彭老总追着打,山西的阎锡山被徐大帅堵在太原,虽然三大战役还没开始,但美国已经觉得情况有点不妙了。
百万大军入关
1948年8月10日,司徒雷登发出《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马歇尔国务卿》的文章,要求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进行干预,这也是美国第三次参战的危机开始。
然而美国此刻也意识到蒋介石的溃败是无法阻挡的了,而且干涉越多,任务越来越艰巨,付出的代价可就越大,会陷入战争的泥淖,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防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并且提出了“亚洲铁托战略”,让中国成为亚洲的南斯拉夫。而中共也分析了美国在局部地区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并且做出了部署。
其他人的推动
就在淮海战役达到高潮的时候,前美国外交官蒲立特做《蒲立特向美援外会报告》,提出要求美国继续援助8亿美元,另外恢复陈纳德空军志愿飞虎队进行支援,让他带领五百架战斗机支援,最后要求派遣麦克阿瑟带领600名军官掌握国民党军权,帮助击败解放军。
陈纳德
陈纳德听闻后,非常高兴,之前的全部财产全部换成金圆券被坑了一把,而且全副身家也绑在老蒋的战车,听闻这个提议,于是在《申报》公开表示愿意参战。
而解放军也做好了准备迎击美国干涉的准备,毕竟3月份美蒋联合轰炸机轰炸了刚刚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而且传言说美军要组织一个三百万人的大军在华北和东北的几个港口登陆,日本也要恢复解散的帝国军队之类的,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担心,甚至斯大林都发电给毛主席了。
重庆号巡洋舰
不过毛主席并不认为美国准备进行干涉,他看出美军并没有交锋的意图,也没看出他们的进军的试探,这一点主要是美国最近一年以来摇摆不定的态度和变化,认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因此毛主席说有把我继续进行战争,直到胜利。
紫石英号事件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入侵长江水面遭到解放军的炮击,这是我军自1840年后第一次和英国打,让英国尝了苦头,表明现在不是人人欺负的清朝了,这也是解放军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也表明了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紫石英号
突如其来的紫石英号事件让司徒雷同感慨辛亏没派美国船只进去,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葛柏德与海军军官也在紧急商议后,为了避免美军军舰也发生紫石英号事件,立马下令撤退,虽然麦克阿瑟叫嚣不允许美军军舰撤退,但是他管不了海军的事情,最终美国军舰除了一艘医疗舰之外,全部撤出了到了吴淞口外面。
听闻这个事情的解放军提前发起了上海战役,依旧保存侥幸心理的国民党舰艇挂着外国军旗冒充美军军舰向解放军开火,这引起了中共不满,立即联系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当即保证美军已经离开吴淞口了,和他们无关,识破了国民党拖美军下水的伎俩。
解放上海
解放上海后,刘邓大军驻扎在浙赣之间,保持着对美的防御态势,直到排出美国从华北沿海到东南沿海进行干涉的可能性,6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确定解放军已经占领和控制包括广州在内的整个海岸线,美国军事干涉解放战争的可能性彻底丧失。至此美国三次准备干涉解放战争的军事行动彻底结束。
为什么美军没有直接干涉?
首先就是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争夺欧洲和划分全球殖民地,解放战争排在他们的后面。
1946年的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开始
其次,中国在抗战中表现的民族主义觉醒让很多美国政客表示军事干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还认真分析了一下,最终确定如果要干涉,美军必须出动百万大军才可以,对于二战后的美国显然是不限时的。
第三苏联的牵制作用,虽然苏联在极力维持远东雅尔塔协议,甚至为了利益出卖了中共,但是不不允许苏联毕竟有一个极端反苏的政权来威胁苏联的国家安全,更不会容忍美军出现在边境上,因此美国要考虑苏联的想法,避免打破一起瓜分全世界的默契,毕竟如果美苏打起来,最高兴的只有英国人,那么整个二战岂不是白打了?
三大战役前后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最后就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果断进行三大战役,由此导致解放战争的快速结束,快速到美国都来不及腾出手来直接干预,一旦解放战争持续个几年,那么美国就有彻底的解放手来进行干预,这意思毛主席说的“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的原因,当然这其中国民党政府实在是太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