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中东之行。在返程的“空军一号”上,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沓协议文件,炫耀自己的“战果”,这不仅彰显了特朗普对自身外交成果的高度自信,也将中美在中东地区的竞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成果丰硕,但其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以及中美在中东的博弈,仍值得深入探讨。
巨额协议:特朗普的“美元外交”
特朗普在中东的外交成果主要体现在巨额协议上。他与沙特签署了一份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涵盖防空系统、太空能力建设等领域。这一协议创下美国军售史单笔最高纪录。此外,沙特承诺未来十年对美投资或扩大至1万亿美元,涉及人工智能、能源转型等战略产业。
卡塔尔与阿联酋则展开了“比拼式加码”。卡塔尔抛出2435亿美元订单,采购波音客机和无人机;阿联酋承诺十年内投资1400亿美元,覆盖能源转型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特朗普将这一系列合作称为“商业外交的巅峰时刻”,并表示这些协议将确保美国在未来数十年主导全球科技和能源市场。
然而,这些协议的背后,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合作那么简单。特朗普希望通过“美元外交”重新拉拢中东国家,试图在中美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美博弈:中东国家的平衡策略
尽管特朗普此行的成果看似辉煌,但中东国家并未完全倒向美国。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长期以来在中美之间采取平衡外交策略,既与美国保持军事合作,又与中国深化经济联系。
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中沙合资的延布炼油厂年产能达2000万吨。此外,沙特从中国采购无人机,并在数字化转型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阿联酋则继续与中国在5g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持合作,华为仍是其重要合作伙伴。卡塔尔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深化合作,中企参与了其世界杯场馆建设等项目。
中东国家的这种平衡策略并非新鲜事。它们通过在大国之间灵活选择合作伙伴,最大化自身利益。正如专家所言,“海湾国家不会完全疏远中国,他们只是在美国的支票簿上多签了几个名字。”
特朗普释放访华信号:背后意图何在?
在中东之行结束后,特朗普突然释放了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他表示:“我愿意去中国,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一表态与其此前对华强硬立场形成了鲜明反差。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访华信号暗藏多重意图。
首先,特朗普希望通过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带货王”形象。尽管中东协议金额巨大,但通胀高企、加沙冲突等问题仍拖累其支持率。访华若能达成实质性成果,将为其国内选民塑造积极形象。
其次,他可能希望通过访华施压中国,在科技、贸易和南海问题上换取更多让步。美国近期逼迫菲律宾、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选边站”,但收效甚微。特朗普或试图通过直接与中方会晤,寻求外交突破。
最后,这一信号也可能是对拜登政府的一种施压。特朗普希望通过高调的外交行动,凸显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拜登形成对比,为未来竞选积累政治资本。
中美竞争的未来:谁能掌握主动权?
特朗普此次中东之行虽然成果显著,但并不足以完全改变中美在中东地区的竞争格局。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建立了深厚的经济联系,而美国则试图通过军事和投资手段重新夺回主导权。未来,中美在中东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海湾国家的平衡外交策略也将继续发挥作用。它们既不会完全倒向美国,也不会彻底疏远中国,而是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在两大国之间争取最大利益。
至于特朗普访华的可能性,若能实现,这将是一次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外交事件。然而,双方是否能在贸易、科技等问题上达成实质性成果,仍有待观察。
结语
特朗普中东之行的“战果”不仅彰显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也为中美在中东地区的竞争增添了新的变量。然而,中东国家的平衡策略使得这一竞争充满复杂性。特朗普释放的访华信号也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大棋局中,中东国家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而中美之间的博弈也将随着时间推移进入更深层次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