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从理论突破到实践创制、从重点监督到全面覆盖、从做强单体到系统集成,搭建起“四梁八柱”。纪检监察机关在强化专责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协助引导推动功能,在贯通各类监督上主动作为,推动织密立体化、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指出,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专责监督为主干、基层监督为支撑、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为保障。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党内监督犹如党的肌体免疫系统,既是整个监督体系的灵魂中枢,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体现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框架中,蕴含在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具体实践中,更凝结在巡视巡察利剑高悬的政治自觉里。提升党内监督的效能,既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又要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既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要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既要突出政治监督根本定位,又要做实做细日常监督。以专责监督为主干。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反腐败专门力量,纪委要把专责监督履行好,必须聚焦主责、干好主业。要深刻把握“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始终保持异常清醒、态度异常坚决,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定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和坚强决心。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坚决纠治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破坏营商环境、加重基层负担等问题,系统整治金融、国企、消防、医药、高校、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着力解决违规公款吃喝、家风不正、“围猎”乱象、错误思想观念影响等问题,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提高正风肃纪反腐整体效能。以基层监督为支撑。基层监督是国家治理的“末梢传感器”,只有监督触角延伸到乡镇村社,才能及时捕捉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现政策执行的温差落差。基层监督不是检查考核,而是融入日常、做在经常的贴身防护、即时反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最后一公里”不走样、不变形。近年来,从村务监督委员会到廉情驿站,从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到“码上举报”,基层监督有了具体抓手,不再是上墙的制度,而是生活的常态,群众知道了监督什么、怎么监督、监督有何效果。提升基层监督质效,既要解决“不敢监督”的顾虑,又要防止“泛化监督”的倾向;既要发挥传统监督方式优势,又要创新信息化监督手段;既要强化制度约束,又要注重文化浸润,在密切党群关系中巩固执政根基,形成“监督就在身边”的治理氛围。以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为保障。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作用,才能不断释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要发挥党内监督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整合各种类型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纪检监察机关要协助党委加强对各类监督的领导和指导,积极谋划协同监督事项,引导各类监督主体共同参与,推动各类监督结合融合、协调联动。各责任主体都要知责、担责、履责,依照自身职责发挥监督效能,完善协同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丰富贯通协调载体,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总的来说,就是要完善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促进各类监督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目标一致、关联互动,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强大动力。
来源:风正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