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红脖颈槽蛇: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毒蛇,却能置人于死地

Rhabdophis subminiatus

红脖颈槽蛇,隶属于脊椎动物,爬行纲,有鳞目,游蛇科,颈槽蛇属,俗名野鸡脖、红脖幼蛇、扁脖子。它们多在白天活动,常见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照片摄于抚仙湖

这是一种体型中等的蛇类,头背为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部背面为草绿色,因其颈部呈猩红色而得名,尤其是受到惊吓时,身体前段会突然膨胀,小段皮肤瞬间扩张,背部鳞片间露出猩红色,给敌人以警示。

照片中的红脖颈槽蛇是一条还未成熟的幼蛇,体长约20厘米左右,头部呈浅蓝色,和旁边的兰花相得益彰,紧接着是一圈带有弧度的黑色,鲜亮的小段黄色紧凑地跟在后面,然后便是橙红色、土黄色……躯体还间杂有黑色斑纹。可以说,其幼体在蛇类中,体色堪称完美。

很难想象,这么美的一种蛇,居然对人有致命危险,而国内直到20世纪末才了解它的可怕。

其实,在众多种类的蛇中,毒蛇数量较少。按照毒牙的分类,毒蛇主要为拥有管牙类、前沟牙类的蝰蛇科和眼镜蛇科。而红脖颈槽蛇显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毒蛇,它的牙位于口腔后部,无沟,为后毒牙。由于这种蛇性情相对温和,而且注毒困难,鲜少有伤人事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都把它视为无毒蛇,比如1974年出版的《中国的毒蛇及蛇伤防治》一书,就将其明确定为无毒蛇。

但事实是,如果红脖颈槽蛇发了狠地咬人,后果很可怕。

就在广西记录了一起红脖颈槽蛇伤人致死事件。一位中年男性,在耕田时发现一条红脖颈槽蛇,因误判为无毒,故捉蛇玩耍不慎被咬伤,又耽误了治疗时间,后在医院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1998年12月出版的 《中国毒蛇学》(第2版)亦未把红脖颈槽蛇列入毒蛇分类,但观察近几年的医学报告,红脖颈槽蛇致人中毒事件多次发生,究其原因多为民众以为其无毒而主动招惹酿成悲剧。

温馨提示,请勿主动招惹野生蛇类,一旦发生意外,请及时就医。

商睿,法学硕士,中国海关三级稽查专家,一级关务督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摄影,尤爱生态摄影与水下摄影。曾在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影像视觉全球摄影师大赛、中国国家地理自然影像等诸多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

策划统筹:赵娟 连惠玲

文字整理:连惠玲

海报设计:郑弼尹

物种鉴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静耸博士

打开生物多样性宝库,让云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云南!

我们也热切期待您的参与,如果您在云南拍摄到了精彩的物种照片,欢迎投稿,一旦录用,稿费从优。

投稿方式:

发送照片至邮箱66102017@qq.com,并留下作者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