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
贾母为什么这样训斥呢?
在《董梅讲红楼梦》中,作者董梅特意开辟了一章,专门讲解了“贾府是怎么破产”的。
原来,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贾珍的媳妇尤氏来到荣国府,临时决定留在贾母处吃饭。因为意外多出了尤氏和探春,给主人们准备的“细米”饭就不够了,于是,丫鬟们就给尤氏的碗里添了下人吃的粳米饭。
对于讲究身份等级的大户人家贾家来说,丫鬟的这种做饭是大不敬的,但是听说“饭不够”后,贾母只好发出“巧媳妇做不出来没米的粥”的感叹。
地位显赫的贾家向来财大气粗,为何此时,一碗米饭就难倒贾母呢?
原来是铺张浪费造成的举步维艰。
一、浪费的人,不会算计生活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一句话,便道出了贾家的豪贵。
在贾家,吃喝拉撒睡,都极度奢华:
- 大观园的一次螃蟹宴就花了二十多两银子;
- 在秦可卿死时,贾珍嘱咐王熙凤“不要省钱, 怎么风光怎么办。” 还花了300两银子买了上好的棺木(此棺木连皇亲贵族都不敢用);
- 王熙凤告诉刘姥姥,为了做一道菜——茄子,要杀十几只公鸡;
- ......
贾家从上到下,从主子到丫鬟,都极其奢侈,每隔三五天就要以各种名目,设宴聚会,甚至丫鬟们也会每人拿出三五两银子聚会。
但是,从上到下的风光之下,他们并没有“量入为出”,而是“先出为敬”。
“稍稍了解一下清代的财政制度就会知道,官员俸禄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以贾政为例,起初他是工部员外郎,按官阶来说,是从五品,一年八十两银子的俸禄。”
所以,贾家长期是支出远远大于收入的,其奢华和豪贵都是一个泡沫。
正如当下,很多年轻人热衷于提前消费一样。
国内某平台针对90后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90后”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提前消费的比例超过五成。除了传统的信用卡外,过半数的90后选择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
当收入平稳的时候,完全可以应对支持还款,可是,一旦现金流不畅通,那么还款就成为了巨大的压力。
浪费,就是摧毁家庭的刽子手。
什么是不浪费呢?
不浪费就是:
买得划算,而不是追求名牌;
用得舒服,而不是追求时髦;
囤得适度,而不是堆积如山。
只有不浪费,才能够让自己、让家庭更自由、更稳定。
二、越爱面子,生活越过不好
说到东北人,你会想到什么?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我在这段话中,看到的是东北人的热情。无论是谁,来了就是客人,必须给客人安排妥当,带着客人吃吃喝喝,还必须是“我请客”!
“大金链子小手表”,不是虚荣心的炫耀,而是东北人的面子,告诉大家,“我过得不错”!
可是,作为纯正的东北人,我也知道,这份张扬的热情背后,是“打肿脸装胖子”!
很多人在外面体面,豪爽,喊着“必须我请客”,而回家关门后,吃糠咽菜。
都是“讲面子”惹的祸!
在《红楼梦》中,也是这样。
为了元妃回家省亲,贾府特意耗资巨大,修建了大观园,安置众姐妹,陪着元春。
修建大观园到底花了多少钱,书里没有明确说,但又两个小细节——到苏州才买唱戏的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花了三万两;置办花烛彩灯帘栊帐幔,又是两万两。”
单看这两笔费用,就可以推算修建大观园一定花费巨大。
正如贾珍、贾蓉父子俩对乌进孝手:“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等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净穷了。”
有钱没钱,面子要有,是耀眼了别人,难为了自己。
所以,别靠面子活着,长不了,还是要实打实地生活,毕竟生活不是演戏,谁苦谁乐谁知道。
三、不会算计的人,过不好生活
铺张浪费、讲面子,都是家庭败落的原因,这个原因看得到、摸得着。
可是,比铺张浪费、讲面子,更可怕的是“这很正常啊”,明明是打肿脸充胖子,还觉得正常,这才是最可怕的。
晴雯撕着,宝玉看着;晴雯笑着,宝玉乐着;这一切,旁人都看着。
没有一个人觉得撕扇子取乐是浪费。
“阖府上下锦衣玉食,心安理得,没人觉得该节省。比如酒酿清蒸鸭子、奶油松瓤卷酥这样精细的的美食,如方官这样的二等小丫鬟居然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
在贾府中,从上到下,没有人觉得吃穿用度有问题,这种无意识加重了铺张浪费和讲面子。
所以,“这很正常啊”,才是家庭败落的原罪。
其实,“这很正常啊”,是很多人的口头禅。
就像:养娃育儿,就是女人的责任,所以习惯不好,是妈妈的错;学习不好,是妈妈的错;感冒发烧,是妈妈的错。
在所有人眼里,“这很正常啊”,增加了妈妈的压力,释放了老公不干活不担责的压力。
在“这很正常啊”的想法下,没有人会算计工作量,当妈妈的付出,没有“量”来衡量时,妈妈也就觉得更委屈。
所以,往往很多人都不“算计”,就导致了很多家庭最后都停止在了“这很正常啊”中。
《红楼梦》中贾府女孩结局让人悲伤,而在《董梅讲红楼梦》贾府的从盛到衰的原因,让人警醒。
在生活中,还是要学会“算计”,算计花费,量入为出,也就减少了浪费、少了面子,更重要的是,在算计中,就会戒掉“这很正常啊”。
有算计,才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