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BB PRO职业选手,在国内健美圈中是相当被认可的身份,在很多人眼里一张职业卡代表了训练的高水平。
IFBB旗下涉及到职业卡资格的比赛总是受到大量关注,每个细微的变化,往往就代表了未来全球职业竞赛的风向。
不过,昨天突发了一则尴尬的小新闻。
在刚刚结束的2020 NPC UNIVERSE健美赛上,竟然一下子发出了124张职业卡,有些组别甚至所有参赛选手全都拿到了职业卡。
IFBB健美职业卡烂了吗?
光看现在在国内流传的信息来看,确实挺烂的,主要问题是发卡“数量巨大”,以及参赛选手“躺赢”。
但是当我简单查询了一下资料发现,国内流传的版本存在信息不全和细节出错的情况。
我们先说“躺赢”
“一个竞赛级别,全部参赛选手全部拿到职业卡”,这种“参赛即躺赢”的说法不太合适。
我在npcnortheast下载了比赛最终的成绩单,上面标出了每个组别的成绩排名和拿卡情况,在大家焦点的健身小姐各级别竞赛中,没有发现整个级别的都拿卡的现象。
绿色部分即是每组中有资格拿卡的人
极少整个组别拿卡的情况,出现在50岁/60岁高龄组中,仅有一人报名,这种元老级别,参赛人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然是级别第一拿卡了。
不过另外一个被人诟病的问题“发卡数量大”,这是事实。
但是根据我查阅的资料,主办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甚至在宣传中专门把预计发出130张职业卡,作为本次比赛最大的特色,鼓励大家因为“发卡多”而参赛。
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参赛选手的号牌,从实际观察来看,这场比赛的参赛人数超过了500名。500人中出130张职业卡,大约1/4的人能拿到职业卡。这个比例参照国内比赛发卡的情况,属于很高,但是也并没有达到“躺赢”的地步,你至少还需要超过75%的参赛选手。
所以我觉得职业卡暂时还没有烂。
这次发卡多的原因主要还是比赛的组别划分比较细致,组别非常多,每个组别都取前1-2名,加起来就很多。
比如男子健体,根据身高分了8个组别,这一下就有16张卡。同时还分35岁以上大师组、40岁以上大师组、50以上大师组、60以上大师组等等
光女子形体这一类就包含了十几个级别涉及几十张职业卡
分组多到我都有点算不清楚了,反正到最后细分了超过50个组别。
与其说这是面向观众的比赛不如说是一场面向选手的比赛。它用大量的职业卡来吸引大家参加,赚的就是选手的钱。
这场比赛的报名费一项是250刀,如果逾期,补报名费是500刀。整个大赛,先不算赞助商这边的收入,光在运动员身上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约合100万人民币(观众,运动员家人,甚至教练和助理入后场还要额外算钱)。
海报的最高处的显眼位置,“光明正大”地写着比赛有130张职业卡
职业卡真的烂了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想过,发卡也许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是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很稀少罢了,我们觉得高大上的职业卡,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精贵。
职业卡的数量过多而烂大街的风险,主办方好像并不在意。
我自己查了很久,也拜托国外的朋友,暂时并没有查到具体的职业卡在册人数,我能找到的数字是目前IFBB的成员涉及全球199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年全球累计举办相关比赛6000场,这里面能发多少卡,你们心里也能预估出来。
我们从主办方的角度来想,职业联盟的成员多,岂不是说明协会够强大,未来举办比赛的规模也更大?为什么要拒绝给有一定水平的人发职业卡呢?
有时候一天都能举办几场
以前职业联盟几乎不在中国市场宣传和发展,一场比赛就给几张卡,只能给最强的人,显得拿卡就必须是最强的人。现在虽然有突然的增长,但是比起国内运动员的数量,想抢一张职业卡还是需要绝对实力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跑过去打这种低难度的比赛,抢他们的名额呢?
不好意思,这是他们关起门来玩的,报名须知上明确写明了,必须提供公民证明。
IFBB从最初个人梦想变成了资本的生意。
健美圈鼎鼎大名的乔·韦德与兄弟本·韦德,兄弟两个对于健美有着极度的热爱,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培养了施瓦辛格、罗尼库尔曼等超级健美巨星,让IFBB成为一代人的梦想。
健美的梦是永恒的,但是人生命的长度却是有限的。
渐渐的,资本指挥下的职业经理人开始取代“这些梦的开创者”,替资本执行商业气息浓郁的操作。
这几年,美国八卦媒体巨头AMI收购事件,IFBB的分家事件、奥林匹亚大赛被转卖事件,各种管理层面的新闻,都已经充分反映了资本逐利的特征,这已经不是50年前那个的IFBB了。
我更喜欢叫他“IFBB有限公司”。
目前来说,“IFBB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明显的对外扩张策略,仅仅在中国,拿卡运动员的数量已经从几年前的几个,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个。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很遗憾,觉得如此美好的一个比赛,干嘛非搞得跟做生意一样?
兄弟醒醒,难道不是,明明是个生意搞得跟比赛一样?
其实一张卡值不值钱,跟运动员本身的实力根本没有关系。很多运动员,拿不拿卡都是业内水平领先的实力,有些运动员,即使拿到了职业卡,实力不够,也难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