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和9日,名为“小男孩”的铀原子弹和名为“胖子”的钚原子弹分别落在了广岛和长崎。这两颗原子弹,提前结束了二战,世界因此而少死了很多人,但日本的两个城市,却有几十万人死于这种“新型炸弹”,同时也让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让原子弹成为一种不敢轻易用于战争的威慑性力量,日本也就成了唯一接受原子弹轰炸的国家。
这种唯一性必然在日本人的民族基因里留下深深的印痕,影响着他们的 社会以及文化。日本文艺评论家川村凑在日本遭受核弹轰炸七十周年之际 ,对于日本的影视、文学等相关文化领域所受到的“核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也就有了这一本《日本核殇七十年》。
日本影视中最为著名的,受到核爆影响而产生的电影形象非哥斯拉莫属。而它产生的背景就是美国氢弹实验把沉睡的食肉恐龙哥斯拉唤醒,开始了对于东京、对于日本的毁灭之旅。哥斯拉系列电影风靡全世界,而我们国人也对这一形象印象深刻。它开始了日本对于“核”思索的先河。在它之后一系列关于核爆而产生的形象出现在日本影视以及文学作品之中,这包括蘑菇人玛坦戈、液体人,等等。他们反映了日本对于核的恐惧,以及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深度思考。
核恐惧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核能利用同样也是日本所思考的问题。对于日本这一能源短缺的国家,和平利用核能就是他们必然的选择。日本众多的核电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和平利用核能影视形象却是从阿童木开始。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阿童木不能算核利用的明显例证 ,但他出现的时机正是日本提出新建核电站的时候,而阿童木所设想的核心就是拥有“小型核能发动机”,而他营造的那种安全、稳定形象无疑给核能的安全提出了最有力的保障。
日本的文化就在核能应用这样两种矛盾的交织中发展着。甚至他们大量的于核无关的影视中,依然直接间接映射着关于核灾难的因素。我们比较熟悉的《风之谷》 ,它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核灾难的因素,但为什么会造成出它那种氛围,他背景所设置的“火之七日”依然像极了核战争。核恐惧在这个国家时时被提起。
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发生泄漏事故,而这一事故又成为日本应用核能的一次灾难。福岛至今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而关于核能的思考也一直持续着,一直会影响日本甚至于世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还会在影视或者文学作品中得到继续反映。#核##核安全##全民荐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