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记者 薛洋
陈时中是2022台北市长选举的热门人选
前一段时间,国民党“立委”蒋万安借他人之口透露自己想角逐2022年台北市长,接下来,媒体又开始炒作“民进党是否派陈时中出战”、“柯文哲是否指定黄珊珊接班”……昨天,一个名叫“黄宏成台湾阿成世界伟人财神总统”的人宣布参选2022年花莲县长,政见是从厦门修一条隧道到花莲。各色人等都想蹭选举流量,台湾的舆论场真是一片热闹。
郑文灿
离2022“九合一选举”还有2年,岛内就开始预热了。这还不算什么,离2024年“大选”还有近四年,被视为蔡英文接班人的桃园市长郑文灿便急不可待透露,自己想过要当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然后,台湾记者的麦克风又交给新北市长侯友宜。还是侯市长圆滑,以“把握当下”打太极。
选举真能当饭吃?这话也不能说错。起码政治人物、抬轿者以及文宣、民调等公司,很多确实是靠选举吃饭,他们甚至已经结成一个利益集团。
选举,是台湾很多政治人物口中“民主最好的表现形式”,不能对它有一点亵渎。鸿海创办人郭台铭几年前曾称,“民主对GDP没帮助,经济果实才能填饱肚子,民主的动能须化为经济的成果。”这番话后来被简化成了“民主不能当饭吃”。结果,郭台铭惨遭绿营政客、媒体轮番批斗。
郭台铭作为国际知名企业家,对于岛内民主化后的发展变迁应该感慨万千。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总量一度超过大陆40%,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独树一帜,高科技公司也曾引领潮流。如今,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台湾企业也许只剩台积电了,而台湾的GDP也只相当于大陆的4%。
台湾百业凋敝,选举却成为少数经久不衰的行业。一个小岛天天拼选举,能有多少精力用在建设、发展上?台湾选举越热闹,经济发展恐怕将越冰冷,30多年来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