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间开始,台东关山地区发生规模超过6的地震,之后余震不断,台东、花莲也陆续传出断桥、楼塌的灾情,而台湾地区西部除了有感地震外,并没有传出相关灾情。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如果你问台湾地区的年轻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做?会有一批人这么回答:上网发文。
这不是玩笑,近来比较流行的还有“把手机的地震警报截图”。
大部分台湾人在感受到有地震后,仍然会继续接着手上的工作,如果发生在半夜就寝时间,通常被摇醒后也会选择继续睡觉。
稍微有点忧患意识的,可能会穿好衣服、带上手机钱包,然后——该干啥干啥。
为什么台湾地区民众“不怕”地震呢?
首先,震麻了。
台湾位于板块交界带,地震本来就较为频繁,平均每年的有感地震约在300次上下,可以说几乎“每日一震”,如果每次地震都要一惊一乍,那日子确实没法过了。
第二,台湾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东半部人口较少的地点,即便有伤亡,人数也不多,久而久之,营造出一种“地震不可怕”的假象。
相对的,当震央是在西半部时,由于地质结构关系,大部分是浅层地震,加上人口集中,往往会造成较大规模的伤亡,但发生次数比起东部来说实在太少。
根据资料,包含1999年921大地震,震央在西半部且伤亡人数超过10人的地震不过3次。
台湾人信奉“小确幸”,事件发生当下,台湾民众会感到伤心、感同身受、但不会因此汲取教训,更不会改变自身,因为我们认为——太麻烦了。
这种过好今天、别管明天的性格,还可以从另一种天灾中证实,那就是台风。
台湾有一种台风天才有、特别危险乃至“作死”的活动,叫做观浪。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每逢台风天,总有那么些人非要去海边观浪,也总有人上第二天的新闻,标题是:被浪卷走,没救回来。
今年也不例外,9月12日中度台风璨树路经台湾,就又有2个在绿岛的旅客为了观浪被海浪卷走,一个救回来了,一个失踪。
但是,下一次台风来的时候,还会有人去。
其实,我记得数年前某次台风,我打电话问我妹妹高雄灾情时,她也提到说要去观浪,后来是没去,但当下我也很好奇地问她为何明知危险还会有想去的想法,她的回答是:好玩啊,没试过的事情总想体验看看。
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台湾人的另一种个性:喜欢冒险。
会有这样的习惯,或许是岛民个性的遗传。
台湾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所以过去的台湾居民,有很多人是靠海吃饭的,而在海上,无论是捕鱼、亦或是经商、甚至是当海盗,其实都是在“冒险犯难”,必须“不怕死”。
而借由“搏命”得来的成果,也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因为现在的娱乐手段太多,人们得到精神满足的阀值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追求刺激的因素所在。
所以到了物资相对充裕的今天,虽然大部分人不需要跟海搏命,但不喜欢安逸的基因,会让人即使知道危险,也想去“冒险”一回,比如观浪,海浪真有这么好看吗?我想不尽然,重点在过程中“搏命”的浪漫。
民进党此前“抗中保台”的口号,也很大程度地利用了岛民个性中“搏命的浪漫”特性,毕竟“抗中”这等“以小博大”的情况,过程肯定艰辛,成果肯定甜美。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看的,因为无论是讨海经商、做海盗,乃至于观浪,无论最终成果在外人看来划不划算,终究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抗中保台”显然是绝对没希望的,即使一开始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现在也差不多都被人看穿是条死路了。
所以民众现在找刺激的心情,已经是偏向“绝望”后的自暴自弃
八月佩洛西窜访后,解放军环台军演,飞弹都路经台北上空了,但台湾民众彷佛没感觉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事实上台湾民众也不是不怕或不担心,但现实是民众无力改变民进党的胡作非为,即便看穿民进党的“抗中”是不包含“保台”却又不想投给已经没了主心骨、在两岸政策摇摆不定的国民党,所以还是只能该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心态,使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当前台湾民众的最佳解,或许也是“唯一解”,毕竟现况也不会再更糟了,那就该干啥干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