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福建师大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师大文学院和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等两岸机构合作编写的语文教材项目——《高中国文》教材在台湾正式出版,台北、台中、高雄已经有多所高中开始使用。
10月2日,作为该合编教材的试点学校之一,台北万芳高中举办了赠书仪式及教学观摩会,数十名来自闽台两地的语文教育教学专家、语文教师等齐聚一堂,围绕该教材的课堂使用、文本解读、文言文价值性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这本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哪里呢?
万芳高中的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惊奇地发现,自己手上的语文新课本居然是两岸合编出版的教材。新课本不但图文并茂,生动翔实,还为每篇课文设立“主编解读”,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编写成易于施教的故事、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精髓和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自2014年6月起,为推动合编教材这一项目工程,两岸三家协作单位组织14名大学教授、中学名师组成编委会,并由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孙剑秋分别担任主编,具体推动合编事宜。三年以来,两岸专家查阅研究了大量资料,走访了两岸数十所大学、中学,先后完成《高中国文》(含课本、教师手册、教师用书)第一册和第二册、《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诗文选读》等总计13册、500万字教材的编写任务。
《高中国文》课本
“大陆教材教学重视文本解读,台湾教材以资料丰富见长,内容设计也呈现多样化,两岸合编教材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更适合两岸青少年教育成长的科学化教材。”身为两岸语文界家喻户晓的文本解读大师,孙绍振全程参与了教材编写。
他表示,合编教材是一个“去异存同”的过程,它把两岸的教育教学优势结合起来,为每篇课文单独设立了“主编解读”环节,围绕该解读,编委会重新搜集、考证、组合各种相关资料,编写成易于施教的故事、设计,这种方式备受两岸学生欢迎。
相较于以往的课本,这次合编出版的教材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了大量古今名篇,例如《师说》、《岳阳楼记》等。此外,《论语》、《孟子》的选段,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选篇,《孔乙己》、《再别康桥》等白话文也都入选其中。
两岸合编教材团队在之后的几天内还将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有关学校召开五场教材教学交流研讨会,听取台湾相关专家及一线老师的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