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昨晚(10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9月美国CPI数据,同比上涨8.2%,较前值8.3%小幅下降,但高于市场预期的8.1%;环比上涨0.4%,明显高于8月份0.1%的水平,也是此前市场预期的两倍。
剔除能源和食品后,美国9月核心CPI同比涨幅录得6.6%,创1982年8月份以来新高。核心CPI环比涨幅也达到0.6%,连续两个月维持在高位。
分项来看,住屋及食品都“贡献”了较大涨幅,而能源项虽然维持了回落,但降幅也明显放缓了。要知道在OPEC+宣布减产后,国际油价一度飙升,或许下个月,能源项的回落也将不复存在。
总的来说,美国通胀的后劲还是有的……
数据公布后,美股盘前大跌,国际金价下挫,而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则迅速走高。但开盘后,美股却因“靴子落地”利空被消化而迅速拉升。截至10月13日,美股三大指数均收涨超2%。
超预期的美国9月CPI没有重创美股,却打崩了日元。
CPI数据公布后,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147.67日元,为1990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就在9月,日本央行还进行20年来的首次对日元的干预,动用200亿美元。
在低点后,日元汇率在震荡中反弹,市场都在猜日本央行是否又出手稳了汇率。不过截至发稿,日元汇率还在加速贬值。
美国CPI数据公布后,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华盛顿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其奉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承诺。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也表示,当局将采取适当行动,防止汇率过度波动。不过,日本财务省拒绝就日本是否再次干预市场置评。
我国9月CPI数据也于今天(10月14日)公布,CPI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但要比市场机构的平均预期的3%要低。
看分项数据,食品价格尤其是“二师兄”价格上涨是CPI上行的主要支撑。食品价格上涨8.8%,涨幅比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5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36.0%,涨幅比上月扩大13.6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表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过度上涨区间。近期生猪价格明显上涨,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当前国内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连续多月上升,总体并不缺猪。
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却只同比上涨0.6%,创下2021年4月以来的新低,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租环比下降0.2%,叠加服务与耐用消费品环比下行,导致核心CPI偏弱,也反映当前内需不足依旧是经济的主要问题。
再来看代表上游通胀水平的9月P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
PPI环比持续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再加上咱们国内煤炭等行业保供稳价有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市场的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
9月PPI-CPI剪刀差有所扩大,为-1.9%,创2021年以来新低。8月PPI-CPI剪刀差为-0.2%,为2021年以来首度转负。
之前咱们聊过,CPI代表物价,PPI代表产品出厂价格,一个代表下游,一个代表上游。从2021年开始,它们之间一直都是产品出厂价格大于消费者的物价,去年年底,两者的差距一度到达了12%,利润都被原材料能源等大宗商品赚走。PPI-CPI为负,则证明上游工厂的盈利空间扩大,企业扩大生产也有了积极性。
结合咱们的9月社融数据看,就是9月企业新增贷款19173亿元,同比多增9370亿元,能赚到钱了才更想投资扩产嘛。
撰文 王雅菡
责编 王雅菡
检校 刘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