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迎来了新气象:今年6月,佛山市委书记郑轲宣布,佛山将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当好全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佛山要追求一流营商环境,如何才是一流?一号改革工程要改出成效,必须找到衡量营商环境水平的标尺。
佛山的标尺何在?衡量营商环境,我们要用科学、系统的指标进行评价。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有12个一级指标,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有10个指标,国家发改委建立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有18个一级指标。
在这些指标之外,评价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还有一个直观的标尺——企业是走还是留。
我们看到,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佛山是企业的聚处。“十三五”期间,佛山累计引进投资超亿元产业项目1698个,签约投资总额超1.3万亿元。到今年,佛山已有超100万个市场主体、2个万亿级制造业集群。这些成绩,正是企业集聚的结果。
企业为什么向佛山集聚?
这是因为,佛山政企之间的良好互动受到企业普遍认可。几十年来,良好的政商关系成为佛山的区域竞争力,佛山由此构建了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谐发力的环境。
佛山也是一个大批企业乐于长期扎根发展的福地。以世界五百强美的、碧桂园为代表,众多企业深爱佛山,数十年扎根乡梓不动摇,坚持以佛山为基点辐射全球。
企业用脚投票,是最好的说明。佛山这样一个让企业愿意留下、愿意集聚的城市,是佛山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雄厚基础。
但我们也看到,佛山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企业出走的情况。企业走与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企业的选择里收获对佛山的启示;
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因为用地紧缺而增资扩产受阻。佛山土地开发强度达38.18%,超过30%的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水平,不少投资客观上难以落地;
一些企业因为创新土壤不足而另觅去处。人才配套有待完善、科研院所有待集聚、创新政策有待优化,这些都是影响佛山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
一些企业则选择落户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优质企业项目面临更多选择。
佛山要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既要重视留下来的企业,更要关注“出走”的企业。研究企业的去与留,是佛山争创一流营商环境路上的重要课题。

“我们希望把消防车业务做到全球第一!”6月30日,全球空港设备和消防车龙头企业中集天达与佛山市南海区签订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50亿元,中集天达董事总经理郑祖华对在佛山的发展充满信心。
此前两天,蓝箭半导体、飞利浦水健康智能家电智造基地等101个重大项目在佛山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623亿元。
佛山不仅有“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还有“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前不久,佛山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平均每9个佛山人就有一个“老板”。
今年6月,佛山市委书记郑轲提出,要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把佛山打造成全国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企业是营商环境的重要评价者。让更多的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佛山,是佛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奋斗目标。


这个夏天,佛山分外热闹。
6月28日,深圳企业飞荣达落户里水,总投资20亿元。这家国内通信电磁屏蔽及热管理领军企业要在佛山打造通信集成大湾区生产基地。30日,中集天达落子九江。作为全球空港设备和消防车龙头,这家企业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总部基地。
更令人兴奋的是,一批百亿级项目也正在进入佛山、加快落地。
今年3月,盈合机器人牵手顺德,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打造全球研发及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去年7月,总投资100亿的海天集团项目落户顺德,计划打造高端智能装备生态产业基地。

除了外来投资,百亿级项目里也有本土企业的身影。一度将重心向外转移的格兰仕集团,与赛昉中国和千兆跃合作成立跃昉科技并落户顺德,首期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世界级开源芯片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签约落户佛山的百亿级项目已有9个。这些重大项目为何青睐佛山?
庞大的产业集群是佛山吸引百亿级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33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拥有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规模超万亿元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拥有丰富的供应链,让投资者在佛山开厂创业十分方便。
同样感受到产业集群魅力的,还有佛山本土企业。尚品宅配集团副总裁、维尚家具总经理黎干说,去年维尚家具完成30亿元采购,其中有20多亿元在佛山本地采购,这充分体现了佛山强大的产业供应链。
佛山的庞大集群为采购提供了方便,也为开拓客户提供了广阔空间。“这里拥有各类大中小企业,是机器人企业服务产业集群的最佳区域。”谈到为何落户佛山,盈合机器人创始人、总裁沈岗说。
独特的区位优势,也让佛山对百亿级项目充满吸引力。“这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与广、深、港、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无缝对接。海天集团作为全球性的装备集团,没理由不来布局。”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海天集团执行董事张剑峰说。

南海平谦国际智慧产业园正式启动。戴嘉信摄

把企业引进来,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留住优质企业更考政府功夫。
美的、碧桂园是诞生于佛山本土的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提到这两家企业,很多人会想起拍摄于2018年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佛山市市长、时任顺德区委书记的郭文海双手分别紧握两位佛山企业家的手,其中一位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另一位是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三人面带笑容,步履坚定。这张合影,正是佛山政商关系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政商关系是佛山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困难期,政府要与企业肩并肩、手挽手推动市场”“要让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共同成为照亮佛山现代工业文明之路的 ‘双子灯塔’”……多年来,历届佛山市委、市政府对企业家的关爱,已经形成了对外吸引企业投资的招商名片。
“佛山之所以能长成这片民营经济的森林,与这一方水土分不开。”知名财经观察家秦朔说。
关爱企业,打造亲清政商关系,佛山不仅有一颗真心,还有一系列有效举措。2016年,佛山在全省率先推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指引;去年,佛山针对基层执法领域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今年,佛山开通“市长直通车”,两个月办理诉求近40万件,群众满意率超98%……
即使外部环境波动,良好的政商关系也能让更多企业安心发展。今年前五月,佛山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财税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4%。
“政府在企业扩产最需要的方面提供了贴心服务,我们才能大胆创新研发。”7月7日,申菱环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总经理潘展华感慨道。
“佛山构建了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谐发力的体制条件和发展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留住优质企业更考政府功夫。

走进顺德凤桐花园施工现场,在无人辅助的情况下,一台地坪研磨机器人正在灵活运动,把粗糙的地面研磨光滑。这款蕴含多项新技术的建筑机器人,由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博智林研发。
佛山是民营经济大市。改革开放后,佛山在家电、陶瓷、铝型材、家具、装备制造等领域孕育了一大批有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投资遍及全国、布局海外。但无论生意做到多大,佛山企业家们始终把总部留在家乡。一道粤菜、一杯清茶、一句家乡话,就是他们最大的眷恋。
佛山民营企业不仅长期根植本土,更把佛山作为向新兴产业进发、进行“二次创业”的主阵地,推动佛山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会师。
去年11月,美的集团宣布投资30亿元,打造世界级灯塔工厂。“扎根顺德、志在全球,是我们坚定的发展方向。”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说。
进军现代农业,管业巨头联塑继续深耕佛山。今年5月,联塑数字化智能工厂在龙江奠基。“这个项目预示着联塑深耕主业,并向现代农业迈进。”联塑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裁赖志强说。
同在佛山,碧桂园迈进智能制造的转型之作——博智林机器人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建筑机器人公司。杨国强说,有信心扎根本土,建成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硅谷”。
根植本土,佛山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品牌。到2020年底,佛山的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与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成为“佛山制造”区域品牌中的一员,是对投资者的另一种吸引力。2014年5月,陈小平在佛山成立云米科技。2018年,该公司在美国上市。“正是扎根于顺德,云米科技才能飞速成长。”陈小平说。
对企业来说,佛山的魅力还不仅于此。每一个吸引企业用脚投票的原因,都是佛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要坚持的优点。

高云半导体,广东半导体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离开佛山已经5年了。
今年3月,半导体业界权威奖项“中国IC设计成就奖”进行年度颁奖,高云半导体获得最具潜力IC设计公司奖。2017年,这家年轻的企业从佛山迁往广州。“在广州,我们感受到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高云半导体负责人说。
在大项目纷纷落户佛山的同时,近年来也有一些企业,像高云半导体一样悄然离开了佛山,在其他城市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企业的走与留,本是市场经济下的自然现象。但一些企业出走的原因,可为佛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带来启示。

每天,一箱箱医药原料从南海北沙制药有限公司运往各地。作为磺胺系列产品的全球销量冠军,北沙制药年产值达2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
“我们现在不是缺订单,而是缺地。如果有地建厂房,我们可以把产能做得更大。”谈到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北沙制药总经理黄韵怡说。黄韵怡的话,道出了一些佛山企业家的心声。
一些佛山企业产销两旺,需要增资扩产,对用地空间需求很大。“这几年,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在肇庆发展得很好。”回顾合普动力的发展历程,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惠卿说。
合普动力主攻新能源汽车电机核心技术,是小鹏汽车首款车型G3的电机供应商,也是菲亚特、比亚迪等电动汽车的合作伙伴。
2010年,合普动力在丹灶创立,主营电梯曳引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13年,合普动力跨行业攻关新能源汽车电机。同年,面对暴涨的订单,合普动力原有厂房已不能满足产能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合普动力2014年迁入肇庆国家高新区。经过七年奋斗、投入1.5亿元研发,目前合普动力已成功掌握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技术。今年公司营业额预计达4亿元。
这种情况不是孤例。2018年初,顺德区主要领导在调研中发现,因土地资源紧缺,几年内有20多家企业离开,产值加起来超500亿元。
用地喊渴背后,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佛山土地开发强度过高。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开发了大量土地。早在十年前,佛山就已遭遇用地紧缺,并进行了三旧改造等探索,但缺地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2018年,佛山一场会议披露:佛山土地开发强度达38.18%,超过30%的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警戒线水平。
本土企业扩产遭遇瓶颈,外来大项目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佛山急需百亿级龙头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然而,这类企业对连片土地有更强烈的需求。
用地问题是佛山在招商战中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大湾区城市、国内万亿级城市纷纷举全市之力招大商、大招商。不少城市在百亿级项目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今年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月,总投资达132亿元的阿里巴巴龙门云计算中心项目宣布落户惠州,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00亩。4月,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项目落户长沙,规划总用地约300亩。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对连片土地有强烈需求,佛山“招商之战”某种程度上已表现为“用地之战”。

南海区开展村改大攻坚,七镇街全速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全区连片改造进程。戴嘉信摄

创新创业的新土壤如何培育,是佛山另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个现象是企业招才难。近年来,佛山欧神诺瓷砖用大数据、VR技术打造云平台,对高端软件人才释放出了强烈需求。在广东台一精工机械,因为企业转型,也对数字化、软件工程人才趋之若鹜。
一份最新的报告也说明了这点。7月初,佛山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佛山市制造业紧缺人才目录(2021版)》,很多紧缺岗位分布在精密仪器设备、新一代电子信息业等新兴产业,其中数字化相关岗位占比达45%。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佛山也存在着高端人才招才难的问题。
城市环境也是关乎创新创业土壤的一大要素。特别是年轻人才对城市面貌的要求往往更加敏感。“近几年集团到外地开展社招、校招时明显感觉到,应届生在就业时更倾向到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的广州深圳。”溢达集团中国区招聘经理曹倩兰说,更头疼的是,企业招到人才后,由于区域基础配套设施未尽完善,或者子女入学、医疗等因素,有些人才也会离开。
“智能衣物管家”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创业项目,主要从事旧衣回收服务与再生业务。今年,该项目团队预计在广佛地区投放1000个智能回收桶。项目创始人郑晓君来自顺德,企业也在顺德注册。但她选择把物联技术等核心团队的办公场所放在了广州。
“这确实是无奈之举。”郑晓君说,她曾想将技术团队从广州迁回佛山,但研发人员在佛山很难找到同行交流,缺乏必要的土壤,因此还是留在了广州。

放眼大湾区,各大城市的竞合正给企业带来新的选择。
高云半导体2014年创立于佛山。此后,该公司推出了50多种封装类型的国产FPGA芯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而在2017年,高云半导体告别佛山,接过广州递来的“橄榄枝”,高云半导体总部迁至广州科学城。目前该公司已建有上海、济南、硅谷三大研发中心,以及深圳、香港两大销售中心,今年销售额预计达1.5亿元。
高云半导体不是第一个被珠三角兄弟城市吸引的佛山企业。2010年,“一呼百应网”受广州科学城的邀请,把总部迁到广州。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供应链产品供采交易电商平台。
相比之下,王一博等明星代言的SKG品牌知名度更高。在很多电商活动中,该品牌的可穿戴按摩仪都稳居同品类销量榜首,产品畅销海外。这家企业于2007年在顺德创立,如今注册地选择迁址深圳南山区。
面向全国的优质要素资源,广州、深圳乃至珠江东岸展现出了强大的集聚能力。这种能力在面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以及人才群体时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珠江东岸,深圳拥有科技人才超20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600万人,推动建设了2700多家创新载体;东莞拥有人才总量超235万人,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60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引进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去年,共青团佛山市委开展的关于佛山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显示,佛山新兴技术的市场需求较小,导致科技人才团队的溢出到广深等地。
尽管企业的走与留是个体选择,但探寻企业离开的原因,可为佛山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带来启发,最终让更多企业选择佛山。
【策划】林焕辉 张培发
【撰文】王芃琹 赵越
【海报设计】邱洪添
【作者】 王芃琹;邱洪添;赵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