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若愚
火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和餐制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历史学者认为,元代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分餐制,元代之后才形成的和餐制。原因是蒙古人进入中原后,把游牧民族聚在一起大快朵颐的部落聚餐方式带到了中原。并且认为,火锅是成吉思汗首创,据说成吉思汗看到士兵整天啃着发干的烤羊腿,时间稍长羊肉变得冰凉,不但吃着费劲,对士兵身体也不好。成吉思汗看在眼里,想在心上,便将羊肉切成小块扔到沸腾的水里,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保证士兵身体健康。可是士兵们生性粗野,羊肉半生不熟就大嚼起来,后来也就形成了今天的涮羊肉火锅。
网络图片,乌蒙山人吃火锅
还有人认为,火锅的发源地是长江三峡,是纤夫门风餐露宿的重要证据。纤夫因不能回家吃饭,便在长江边用石块垒起炉灶,从江中抓来江鱼,用江水煮鱼,加以自带的花椒、辣椒等香辛佐料,便成为热腾腾的美餐。此为火锅起源的第二种说法。虽然以上两个关于火锅的传说都不无道理,但是,如果你走遍全国,你会发现,真正吃火锅最多的地方,既不是蒙古高原,也不是四川盆地,而是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
在我的记忆里,在故乡乌蒙山生活的十八年中,每顿饭都是围着炉子吃的。一般的人家,在吃饭时,都是在炉子上放一口砂锅或铁锅,烧开清水或油水,把所有的菜都放在锅里,煮的热气腾腾,锅上担一块被称为“火锅板”的20厘米宽的木板,木板上搁一碗用辣椒和葱姜蒜调合而成的蘸水,每个人都用筷子从锅里捞出热气腾腾的菜,在蘸水里蘸一下,放在饭碗里伴着饭吃。由于人们总是围着火炉吃饭,一顿饭吃下来,都会大汗淋漓。
在乌蒙山,如果不是过年过节,一般人家都不会炒菜,即使是炒菜,也要在炉子上准备一口煮蔬菜的火锅,因为乌蒙山人的炒菜是清一色的肉食,因此火锅里的蔬菜,为的是解除吃肉的油腻。这样的生活方式除了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即使是人们公认的火锅之乡川渝地区也不多见。
云贵高原的人们吃火锅的历史无从考证,但这种生活习惯似乎早已深入每个乌蒙山人的骨髓。无论是打工族还是干事业的,只要是乌蒙山人,即使离开家乡千里万里,他们都习惯于这种一锅煮的吃法,于是被外地人笑话为“懒人锅”。虽然“懒人锅”一词听起来有点贬义,但事实也证明,乌蒙山人在厨艺方面确实大大逊色于临近的川渝地区。
乌蒙山人何以热衷于火锅?这与当地的两大条件不无关系。首先是气候,相比于四川盆地和滇中地区,乌蒙山高高隆起,海拔的高度导致这一地区从深秋时节到来年清明之前,都是阴雨绵绵,寒冷潮湿,有时还会雨雪交加,形成凝冻,当地人吃火锅有利于除湿取暖。其次是乌蒙山随处可取的煤炭,给吃火锅提供了能源基础。乌蒙山薄薄的土层下是漫山遍野的煤炭,如果深入一些,便能获得优质的无烟煤。虽然上天给乌蒙山人施以湿冷的冬天,但大地却赐予乌蒙山人取暖的煤炭。因此,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乌蒙山人为做饭方便,伙房里都会点着长期不灭的炉火。到了冬天,乌蒙山人的炉火烧得更旺。在没有电的夜晚,炉火会把整个屋子照得通红,一家人围着暖烘烘的火炉聊天。吃饭时,炉子便成为吃火锅神器。
据笔者了解,虽然四川重庆一带的人们也热衷于火锅,但那不是每日三餐必吃。在普通的川渝人家,并不像乌蒙山人那样有一个常年不灭的炉子,火锅不过是川渝人用于经营的生财之道。而乌蒙山人吃火锅,却是简单的家常便饭。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乌蒙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那里的人们可以烧一炉常年不灭的炉火,随时随地都可以把锅放到炉子上吃火锅。
当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导致乌蒙山人在饮食上过于粗放,厨艺无法与临近的川渝相比。从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上表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人都比传说中的火锅发源地蒙古高原和川渝地区更爱火锅。因为无论是蒙古高原,还是川渝地区,都不像云贵高原的人们那样天天吃火锅,顿顿吃火锅,而且吃出一种无可割舍的情结。因此,把云贵高原的乌蒙山看成火锅的发源地,或许更为准确。
本文为吴若愚原创,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落笔成剑(luobic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