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绿水,大美桃源。
红网时刻记者 郑江晖 通讯员 黄贵超 常德报道
桃源,依山傍水,连名字都浸润着山水意象。一直以来,桃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绿色资源“好底子”,握住绿色产业“钱袋子”,打造绿色宜居“福窝子”。
日前,在湖北十堰召开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上,桃源捧回了生态界的“大力神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日,记者跟随2019年桃源环保世纪行走进剪市镇喜雨村、九龙水库,看这“国字号标兵”是如何炼成的。
人为水让路 让出“美如画”

九龙水库。

水库外围着一圈绿色铁网,像“绿色卫士”一样守护着水库。
桃源是水利大县,境内138条河流蜿蜒而过,322座水库林立。建于1958年的九龙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2014年被确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
时钟拨回2014年前,这里也曾遭受生活污水和投肥养鱼的“围攻”,“库区辖剪市镇、夷望溪镇的3个村居,2000多名常住人口的生活污水直排水库,有些河岸滩涂上垃圾成堆……”在库区工作了十几年的九龙水库管理所副所长郭忠兵向记者回忆。
耳边还回荡着“污水横流”和“垃圾成堆”,眼前的水库美景却不禁令人陶醉,只见水库像一颗绿宝石,被绿树青山环抱,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时有水鸟凫游嬉戏。水库外围着一圈绿色铁网,像“绿色卫士”一样守护着水库。
这“美如画”背后,是桃源给出的生态答案:为水让路,才有出路。于是,桃源县“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环境问题治理项目开始实施。“在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围边界,设置了隔离防护栏;库区饮用水取水口周边拉起了漂浮物拦截带;保护区内矮围精养鱼塘全部拆除,农户固、液污染物实行收集处理……”为九龙水库开的“药方”,桃源县环保局副局长陈国科如数家珍。
“为水让路”的人不吃亏,“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环保厕所,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幸福指数提高……”安溪村村支书戴福太告诉记者。
水给人出路 给出好“钱景”

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后的喜雨村村容整洁。

洞庭湖农耕文化展示馆。
喜雨村里,有40多户人家是上世纪末沅水倒灌受灾户,通过移民搬迁至此,他们也是一群“为水让路”的人。然而,受当时的条件限制,当地连一条像样的排水渠和公路都没有,“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人居环境极差。”提起从前,73岁的村民彭运成连声“吐槽”。
喜雨村想“翻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喜雨村村支书刘桂堂介绍,村里科学规划,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连接各农户的排水管道,对居民厕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村组道路进行整修硬化,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种上了风景树,农户的园地也进行了标准化改造。
半年时间,喜雨村就开启了“美颜模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之乐重现。有了好风景,怎缺好“钱景”?“美丽喜雨村、七彩紫薇园”呼之欲出:以栖凤山百年紫薇观赏园为核心,辐射全村形成紫薇观赏片,还有洞庭湖农耕文化展示馆和“紫薇人家”农家乐等。“以前靠种几亩田,现在除了乡村旅游,还育紫薇苗,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村民郭建初就通过紫薇园率先尝到甜头。
人利于水,水则利人,以这一汪“好水”为源头,桃源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也正在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