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南都记者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获悉,澳门“首部世遗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将于10月3日-10月5日在澳门郑家大屋进行6场预演。该剧是为纪念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先生诞生180周年而作。

澳门首部爱国主义世遗沉浸式戏剧
《郑家夜宴》是由澳门中联办宣文部指导,澳门特区旅游局、澳门特区文化局支持,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主办,并获得澳门科技大学郑观应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的澳门首个世遗沉浸式戏剧·爱国主义教育项目,计划结束今年国庆期间的6场预演后,11月起将对外启动正式演出。预计首版剧目共上演50场,后续将陆续公布排期。

澳门“首部世遗爱国主义教育”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新闻发布会现场。
《郑家夜宴》故事以1888年为创作背景,救亡图存为主基调,讲述了郑观应在郑家大屋深居简出,潜心钻研并反省自己多年来对国家、民族及世界的看法,整理前作并开始《盛世危言》的写作。

澳门郑家大屋里的“馀庆堂”是表演场景之一。
作为澳门首部爱国主义世遗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自带剧本杀元素,因此,来宾和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参与者,能够零距离地观看边沿,在观影过程中重回19世纪,带着角色和任务穿梭在每一幕演出场景中。这种模式在突破观影规限之余,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有助于观众更设身处地式地体悟先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理解先辈们的所做出的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协会会长李卉茵还介绍,《郑家夜宴》剧情通过大屋入口前廊、通奉第、馀庆堂和大院大屋四个地点,构成四幕沉浸式戏剧场景串联。本剧最大的亮点是将传统戏剧、歌舞以及创新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元素熔为一炉,同时选取在郑家大屋原址进行演出,力争还原一百多年前郑观应及孙中山等人为中国社会变革寻求出路的真实场景,让观众切身感受在迷茫晚清末世里国人希望救亡图存的热切愿望。
《郑家夜宴》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新颖模式,既深化了“沉浸”之程度,也丰富了情感体悟,能更生动有力地在重述历史记忆的同时,鼓励我辈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讲好澳门故事,赋能文旅发展
《郑家夜宴》目标是打造澳门爱国的新文旅项目,为澳门国际旅游城市增添色彩。来自澳门的演员和大湾区内地城市演员联袂演出,齐心协力为观众演绎这一全新戏码。

澳门的郑家大屋。
主办方代表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甘霭铃表示,南光文创作为驻澳央企,一直致力为“讲好澳门故事”探索新路向,并积极响应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中“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澳门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建设,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要求,秉承以创新形式赋能澳门文旅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郑观应的人物故事和时代价值。这不仅是澳门本土打造的沉浸式戏剧首次落地尝试,亦是深化“旅游+”跨界融合、融合多元信息技术和艺术形式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项目。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代表卢嘉诺表示,郑观应既有丰富的民族工商业实践,又有振聋发聩的宏编巨著,其故居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澳门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源和极具研究价值的人物对象。“澳门科技大学郑观应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个郑观应的研究机构,已逐步形成一支持续为爱国爱澳教育、建设“人文湾区”及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出贡献的历史专业研究团队。中心通过多轮剧本研讨会,针对剧本中人物设置、性格凝练、史实描述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为剧组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
《郑家夜宴》主创团队澳门区导演陈晓红则表示,近年澳门的演艺行业受到疫情冲击,但艺术不能止步,需要克服困难继续前进。《郑家夜宴》在实景中融合话剧、传统艺术和光影科技,让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科技、现实与虚幻在郑家老宅实现“跨界”,这将是《郑家夜宴》的一大亮点。此外,剧组招募了大湾区和澳门的本地演员,两地演员在创作和排练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文艺表演方式不断融合创新,既体现了粤澳文化艺术交流的成果,也有助于增加澳门本地青年就业,助力澳门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黄佩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