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里巴巴张勇首次以董事会主席身份发股东信,其中有三大关键词,揭示了一个"水面下的阿里巴巴"。在表象之下,这家公司早已不是电商公司,甚至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这些单一标签均不能定义的新物种。
和过去相比,阿里诚然大了许多,但和未来相比,20岁也不过才刚步入成年。对于未来,阿里有无限可能,充满了想象力。
01、不确定中的确定性
"面向未来的最大确定性,就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
在股东信中,张勇强调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整个世界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始终相信,在所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中,永远存在一些高度的确定性。面向未来的最大确定性,就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
"20年来,阿里巴巴也一直在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张勇在信中写道,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高速演进,阿里巴巴在20年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不仅在互联网中构建起全新的商业世界,也努力帮助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全面拥抱数字化,实现两者的融合创新。他写道,"我们从作为全球电子商务的'水电煤',正成为各行各业走向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纵观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他们都提供了两方面的巨大想象力,一是在基础技术、前沿技术上持续投入;二是基于这些技术能力产生了强大的B端服务能力,进而输出一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20年来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
先看技术创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公司依赖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但IOE投入和运维的成本极高。2009年,阿里成为中国第一个决定去IOE的公司。十年之后,去IOE真正在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落地,去IOE的精神内核——开放、自主创新、适应时代和客户发展需求的IT架构,已经深入人心。同是2009年,阿里云工程师写下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开启了阿里巴巴在国内自主做云计算的孤独征程。后来的故事已广为人知,谈到为未来投入这个命题,绕不开阿里巴巴。
再看to B服务能力,这个B对阿里巴巴来说从第一天起就是中小企业。阿里巴巴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平台,这意味着阿里从一开始就需要处理买家、卖家和平台之间的多边关系,这是一组高度复杂的关系,也是在处理这一组关系的过程中,阿里巴巴形成了体系化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一步一步基于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构建起支撑中小企业做生意的底层系统——数字商业基础设施,并形成企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这些水面之下不易被看见的"深创新",在化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成了阿里最深的护城河。
疫情无疑让人们对这种基础设施的能力理解更加深入。阿里巴巴充分利用商业、金融、物流、云计算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参与到全球抗击疫情、保障民生、恢复经济的行动中。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时隔11年重新启动了帮助中小企业的"春雷计划",用数字化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危中寻机。例如,淘宝和网商银行推出免费的"0账期"服务,帮中小企业快速收到货款,在资金流转困难之际解了燃眉之急。
独行快,众行远,这是阿里巴巴一开始就选定的路。
02、客户价值是一切创新的原点
"只有真正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过去一段时间,阿里突然遭遇了一波集中看衰,看得见的创新在减少,在各条战线陷入竞争,甚至有网友戏称"只看分析评论,阿里巴巴是不是已经被美团和拼多多打死了?",还有人说"腾讯把阿里逼到了悬崖边上"。
在这封股东信中,不难看出阿里看待竞争的态度:"阿里巴巴的20年,是竞争中求变的20年,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好,竞争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竞争让我们成为造风者。"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20年来阿里巴巴的发展就是充满竞争的历程:2014年春节,微信推出微信红包,支付宝被微信支付宝"偷袭";2015-2016年,腾讯通过投资和流量倾斜,形成了京东等小弟"围攻"阿里巴巴;2018年至今,流量玩家开始切入电商赛道。从前两轮的结果看,虽然历经波折,但阿里在核心领域的优势地位并没有被实际动摇,相反"以战强身",在商业竞争中不断自我进化。甚至许多app型竞争者还运转在阿里巴巴数字商业的OS上。
单看阿里的股价,也能看出阿里的底气。截至美东时间7月10日美股收盘,阿里市值已经达到6684亿美元,附近几天市值一度超过7000亿美元,不到一周上涨20%。
阿里对待竞争的态度,背后是长期以来以战创新的底气。在笔者看来,这些"局部战争"实际上成了阿里的砺刀石,阿里真正在意的,如张勇在股东信中所写:"只有那些真正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所以看阿里巴巴的业务图谱,20年前以创新者姿态出现的业务,今天还在变阵,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今天衡量新业务的指标,依然在于是否能为客户前瞻性地预见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才能不追逐眼下的热闹,专心把自己的事做好。在今天的股东信中,张勇说,"阿里巴巴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始终坚持自我,始终坚信客户价值是一切创新的原点。"这与他此前在一次交流中所说的相呼应:"我们很多创新业务都是在默默无闻当中不断坚守,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所以愿意去坚守,愿意去付出,才慢慢熬出来的,这是我们今天面向未来,必须具备的视野和心理状态。"
"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这句股东信中的话,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阿里巴巴的创新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勇曾说过,"我们的打法是Build For Last的打法,我们需要更多的战略定力,我们需要更多坚持,我们需要更多回归客户本质,而不只是看GMV规模、看订单数规模,这才给我们更多灵感和信心,真正用创造性的打法去开创未来。"
从0到1的创造,造风而不是跟风,这是阿里巴巴面对大大小小的竞争、挑战时的底气所在。
03、三大战略
"全球化是长期之战,内需是基石之战,云计算大数据是未来之战"
在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了一个5年目标——服务中国10亿消费者,在阿里平台上实现人民币10万亿元的消费规模,并基于此全面走向全球化。到2036年,阿里巴巴希望能够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超过1000万中小企业盈利。
"面向未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我们将继续坚持'全球化、内需、云计算大数据'三大战略——全球化是我们的长期之战,内需是我们的基石之战,云计算大数据是我们的未来之战。"张勇在股东信中写道。
2019年,阿里巴巴核心系统实现100%上云,成功香港二次上市,完成了回家之旅,也为全球化战略进一步落子布局。去年,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博士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首次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都是阿里巴巴坚定执行三大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今天,在全球化、内需、云计算大数据这三个战略板块里,都能清晰地看到阿里多个业务携手作战,并不断融会贯通,这些将加强阿里数字经济体的战略一体化。不难想象,这三大战略在推进过程中,也必然会伴随着更多新能力的生长与开放。
阿里这个新物种的演进到头了吗?用阿里去年双11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精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