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后,中美高级别对话和会晤接踵而至,引发国际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在6月中旬召开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美防长举行时隔3年后的首次线下会谈,双方就中美两军关系、危机管控、俄乌议题和台湾问题等进行深入交流,给之前中美海空军西太平洋“斗法”导致的危机局势降温。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远赴卢森堡,代替中美两国元首,举行新一次战略会晤。
在经济下行、供应链危机、粮食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美国商界不断对白宫施压,要求降低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刘鹤副总理与美国财政耶伦举行会谈,就商贸、关税问题交换看法。
本周,G20外长会将在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召开,中国外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举行自去年10月份罗马会晤后的再次线下会面。据此前媒体透露的消息,台海问题、俄乌问题将是双方交流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中美外长会谈的结果,将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整体走向奠定基调,而作为中美两国关系压舱石的中美两军关系,更需要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
根据国防部官网消息,北京时间7月7日,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上将应约与美军参联会主席米莱进行视频通话。
李作成强调,中美两军应该在双方元首会晤的精神下,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尤其是面对当下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更需要管控分歧,而不是制造对抗、挑起争端。
李作成表示,中方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中原则和三个联合公报规定,避免因美台勾结而冲击中美关系大局,否则解放军将采取坚决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上述表态内容,在之前的多次中美防长对话中都有强调,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会晤却有三处值得外界深入探究的细节。
细节一:会谈双方身份不一般
在之前的中美两军高层交流中,基本上是以“防长对防长”的形式展开的。尽管这一套机制已经相当成熟,且能站在中美国防战略的角度进行深入沟通,但是它也有着自己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由于美国防长由文官担任,对于军队事务并不百分百熟悉,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双方对话的深度。
解放军联合参谋长与美军参联会主席,都是中美两军系统内级别最高的主官,是各自军队的“一把手”,相同的职务、相同的身份,使着二人的对话更容易从军事角度展开。
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初,米莱曾先后两次通过主动同李作成将军通话,表明美国“绝不会与中国开战”,试图打消中方对于美国政治混乱所引发的战争疑虑。虽然米莱此举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防安全,但客观上也对中美和平稳定大局起到促进作用。
细节二:“应约”
“应约”一词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组成,但其背后所体现出的信息量却不是两句话能说明白的。简单来说,中方“应约”同美方通话,表明在中美两国博弈的大框架中,中方正掌握主动权。尽管这种“主动权”并不能反映中美两国真实力量对比,但“东升西落”的态势显然已无法阻挡。
在供应链问题、财政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美国都明显有求于中方。尤其是在本月初,中国三家航司同时向空客采购292架飞机,引发美国商界震动。如果华盛顿再无法从战略高度和商业维度寻求对华关系改善,那么美国的通胀危机、经济下行将继续蔓延下去。
细节三:背景板差异
从官方公布的照片中可明显看到,李总长这边是按照中美两国会谈的高度来布置的,中国五星红旗和美国星条旗交替;米莱这边却只布置了美国国旗和参联会旗,并没有中国国旗的身影。
外交无小事,美方这么做的目的,很显然不是“沟通不畅”或“工作人员失误”,而是其自身总想着自己,并未真正站在中美两国的战略高度来进行这场通话,换言之,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套。如果在对华交流中无法改变这种思维,那么还将在未来引发一连串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