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书籍名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作者:[美]约翰·史崔勒基
译者:万洁
一本真实字数3万6千字,加上标记和思考,40分钟读完的“小书”,竟以39种语言畅销全球。
它在内容上与读者平等互利,极好的平衡了自我启发类心理学一不小心会“爹”味儿浓郁,鸡汤感十足的界限。
这本不是鸡汤的鸡汤,值得一生铭记于心。
来看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是不是一头雾水,毕竟看起来,这几句话和咖啡馆没什么联系啊~
故事的开头,出门散心的主人公,不但没能好好散心,还接连遇到闹心和糟心。
高速堵车,没有地图,下了高速迷路,肚子空空,怒气满满,在未知的可能漫长的寻路中,油箱随时可能告罄。
何其令人苦恼的境遇啊!
在一筹莫展中,遇见了一家咖啡馆。
不仅获取了食物、路线,还找到了关于人生的不同答案。
咖啡店里有量大味美的食物,聪明伶俐的女招待,慷慨大方的老板,以及繁华看尽的“广告人”。
一场不期而遇,碰撞出关乎人生哲思的花火。
即,开篇提到的三个问题。
问题与咖啡馆无关,而是在问一个人为什么存在。
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简称PFE。
1,你为什么来这里?
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一个商人去度假,他注意到当地有个渔夫看起来特别开心,特别满足。商人很好奇,于是有一天,商人找到渔夫,问他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渔夫称自己喜欢捕鱼。
他每天早晨醒来,先和妻儿一起
吃早饭,然后送孩子们去上学,他去打鱼,他的妻子开始画画。他会花好几个小时捕鱼,捕上来的鱼够全家吃了,他就往回走,到家之后打个吨儿。晚餐后,他和妻子沿着海滩散步,看日落;孩子们则在大海里游泳。
“‘可是,你为什么不捕一整天鱼,尽可能多捕一些?商人说,然后你就能把鱼卖掉,挣很多钱。不久你就买得起第二船第三触船,雇其他渔夫给你捕更多条鱼。过不了几年,你就能来到一座大城市的办公室里工作,我打赌,十年内你就能拥有一家国际渔业公司。
“渔夫又对商人笑笑,‘我干吗要那么做?,
·为了挣钱啊。’商人说,‘你这样做就能挣到很多很多钱,然后退休。’
“‘我退休之后干什么去?’渔夫问,依然满脸微笑。
“‘想做什么都行吧,我觉得。’商人说。“‘比如,和我的家人一起吃早餐?’
渔夫喜欢捕鱼,并以此为生,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在商人的角度,他迂腐无能,与利益最大化背道而驰。
然而,渔夫从开始就说过,我喜欢捕鱼。
渔夫喜欢捕鱼,来到海上捕鱼是为了与家人团聚,幸福生活。
他做到了。
大多数人都可以在时光流逝中,窥探篱笆墙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们想过地那种生活,但出于一些原因,他们不会打开门,走进那种生活。
2,我们害怕死亡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广为人知的句子——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平凡人的一生,去改变世界,惊天动地的机会太少。
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存在?如果这是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想表达什么?
没自问过这些问题的人,没有为实现PFE而努力过的人,会害怕死亡。
而如果你已经做成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那就没理由害怕失去做这些事的机会。
3,我们满足吗?
警惕虚假“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被信息爆炸所圈养。陷入无数营销信息中,一不留神,就会将自己的幸福与某样产品或服务挂钩。
最后,我们会陷入一种财务困境,必须不断去做事情去挣钱,尽管那些事情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一如商人与渔夫的故事中。
渔夫在快乐,商人在迷茫。
转变心态的重点在于,你要清楚,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当你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我们会感到满足。
书籍内容短小精悍,却使人受益匪浅。
如果你在迷茫,在徘徊,仿佛行至世界尽头,感慨人间不值得。
给自己40分钟(有可能都不需要这么久),与书籍相约。
体验一杯“为何而来”的咖啡吧。
毕竟,关于人生的三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关于人生的答案,全世界,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