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交付运营。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升级版,“国信1号2-1”的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正式迈入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张的2.0时代。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山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大海是山东鲜明的印记,“海洋”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拥有海岸线长3505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山东一直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突破1.8万亿关口,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拉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精工迭代,上新“大国重器”
如果站在码头仰望整装待发的“国信1号2-1”,那么第一感受莫过于两个字——“巨大”。
公开资料显示,这艘“庞然大物”耗资6.1亿元,船长244.9米、型宽45米、结构吃水15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水体近10万立方米,设置15个标准养殖舱、4个环形跑道池、22个养殖试验池。与三年前交付的10万吨级的“国信1号”相比,它的排水量足足增加了50%,刷新全球大型养殖工船纪录,堪称升级版的“渔业养殖航母”。
但“大块头也有大智慧”,“国信1号2-1”作为“国信1号”养殖工船升级版,从建造到交付仅用时19个月,凸显了船舶制造的“中国速度”。与此同时,“国信1号2-1”同船搭载的新一代养殖工船应用技术也更先进。数智化应用赋能精准度提升实现重大突破,实现鱼苗入舱、成鱼起捕、投饲及加工等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全船整体机械化率提升至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升45%,养殖决策智能化替代率达30%,人力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它并不仅仅是一条“船”,它将为14亿人吃上鲜美的海鱼作出自己的贡献: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黄条𫚕等名优鱼种养殖,全船仅用30多人,便可实现一年3600吨的鱼产量。
作为新近上新的“大国重器”,它的成功交付有着“里程碑”意义。根据建设进度,“国信1号2-2”将于2025年10月加入运营序列,国信养殖工船产业届时将形成“三船联动”格局,为构建国家“蓝色粮仓”战略提供工业化解决方案的标杆案例。
激发活力的山东港口群
作为海洋、港口大省的山东,要激活发展这盘棋,港口是非常重要的“棋眼”。
港口塔吊林立,车船络绎不绝,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跃出海平面,日照港已开启吞吐万汇、奔流不息的一天。这座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艘艘满载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板等“新三样”的巨轮从这里启程,驶向全球各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效能提升的背后,是领先的科技实力。2024年12月18日,当最后一抓斗铁矿石从一艘25万吨级货轮卸下时,日照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迎来了“首次突破6亿吨”这一高光时刻。日照港又实现了一个了不起的跨越。实现这次新的亿吨跨越,日照港口仅用了3年时间。日照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6年突破1亿吨,到2010年、2013年、2017年、2021年吞吐量分别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至此突破6亿吨。
航拍下的日照港繁忙作业中。宋年升摄
2019年以来,山东成立山东港口集团,将体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一的多个港口、港区进行整合升级。从过去的“一群港”到如今的“港口群”,经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山东海洋港口群已成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
如今,山东正向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依托港口的世界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迈出新的步伐。
山东海洋经济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山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已来,山东正努力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努力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走在前、挑大梁”。
今年3月,山东省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情况,这场发布会中透露的几组数据,更直观地体现了山东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突破1.8万亿关口,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9236.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1.3%;山东11个海洋传统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510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四个千亿级支柱产业共实现增加值6249.3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5%,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
不仅如此,2024年,山东海洋经济还创下多个“全国第一”:15个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8068.6亿元,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海洋渔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加工总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全省海洋科研教育实现增加值1044.5亿元,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0.7亿吨,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420万标箱,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6处海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保持全国第一。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山东以“走在前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蔚蓝疆域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记者:薛冬 编辑:刘丹 校对:杨荷放